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3G手机通信市场商机与挑战并存

       内容提示:从手机普及程度的趋势来看,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将逐渐减缓,预计2012年将达11亿1千万。但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对于数据带宽的需求,将推动2G移动电话用户大规模向3G群体过度。预计2012年3G用户群体将快速增长,用户数或将超过3亿,而3G渗透率则将超过四分之一。

       国内手机市场刚刚突破10亿部大关,这一数据超过了欧洲的总量,是北美市场的三倍。然而,靓丽的数字背后却是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不及全球平均水平。

 
  庞大且仍在快速上升的手机用户数量,为业界提供了一个商机遍地的市场。但2G用户比例较高,智能手机普及率偏低,也给中国的手机通信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国内手机用户数量突破10亿大关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国内知名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突破10亿大关。从2007年的5亿成长到2012年的10亿,这一统计数据说明,短短5年的时间,中国手机增量翻了一倍。
 
  工信部最新发布的统计公报也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73.6部/百人,这一数据较2010年同比提高了9.2部。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认为,10亿,是一个标志性的数字。10亿用户数,就意味着差不多是北美的三倍,超过了整个欧洲的用户。
 
  但论手机普及率,中国的手机市场就要稍逊一筹了。以中国的总人口13亿计算,中国的手机普及率仅在77%左右,而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和美国普查统计局(Census Bureau)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将近有80%的人拥有手机。
 
  在美国,人们使用的手机数量已超过了美国人口的总数,这一差值大约为1000万。而在阿联酋,手机数量与人口数量之比约为2:1。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拥有手机的人比家里通电的人多;拥有手机的人比家里装有马桶的人多。因此,尽管手机用户达到10亿,中国手机市场依然有上升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数量并不等于质量。智能手机病毒、用户个人隐私泄露等备受诟病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国内手机市场喜忧并存
 
  数字是可喜的、骄人的,但数字背后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深思。手机保有量最大,不代表人们对手机的使用程度高,不代表中国手机通信市场的行业发展水平高。就好像如果按照“中国制造”排名全球第一,但实际上专利、盈利、品牌等等背后的价值都是和“中国”不相干的。
 
  因为早在八年前,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就已登上全球第一宝座,业界专家在这一数据发布后更加关注数字背后的“结构”问题。比如,国内手机市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就不容忽视。
 
  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认为,尽管高端人群的使用粘性及感受已经和全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不相上下,但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仍在使用低端机型。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刚才所说的10亿数字,支撑起来的是什么,是大量的普通消费者,他们目前对于手机的使用,主要还是打电话、发短信,用低端的功能机,我想对于这个产业来说,要让以后越来越多的手机智能化起来,能力被更多地开发出来,这是历史的重任了。”
 
  Enfodesk易观智库分析认为,从手机普及程度的趋势来看,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将逐渐减缓,预计2012年将达11亿1千万。但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对于数据带宽的需求,将推动2G移动电话用户大规模向3G群体过度。预计2012年3G用户群体将快速增长,用户数或将超过3亿,而3G渗透率则将超过四分之一。
 
  著名IT评论人洪波与项立刚有相同判断。他表示,传统手机在很长时间内,它的价格还是有优势的,在低收入人群当中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因为低端的手机附加值比较低,企业能够从中获得的利润也很少,所以诺基亚尽管仍然有很高的销量,但是利润情况并不好,苹果销量并不是最多,但是它的利润占了整个行业的一半以上,也是证明高附加值的产品会越来越有市场。中国手机市场机会挑战并存
 
  手机用户总数高达10亿,但普及率却低于全球水平。这说明中国手机市场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手机终端厂商,运营商和SP等市场参与者仍有较大的市场机会。但从今年手机通信市场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中国手机通信市场发展任重道远。市场各方唯有切实做好自身的“分内事”,整个行业才有可能持续良性快速发展。
 
  中国手机通信行业要赶上国际发展的脚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推动整个行业由2G向3G过度。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3G网络,但2G网络的覆盖范围是3G的两倍。中国的3G网络由于起步较晚,目前2G用户占移动通信用户的比例仍居高不下。尤其是中移动方面,高达6亿多的用户中,2G用户占了绝大多数。
 
  事实上,从前阵子炒得火热的中国手机网速事件上可以看出中国3G网络发展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现状。研究机构称,中国手机网速全球倒数第二,这与中国2G用户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现状不无关系,规模庞大的2G用户严重拖了手机网速的整体水平,手机网速被诟病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我国3G市场及相关业务发展还不够成熟,目前尚处在不断改善中。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看来,虽然智能手机、3G业务的普及,意味着信息化的提升,但是要真正让用户的生活更多地从中获益,服务必须及时跟上。“2G我们有两个标准,3G有三个标准,不同的网络和运营商之间的服务还是有差异性的,很多高端的客户会体验不同的网络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种类等等,这一点在欧洲或者北美这种成熟的市场,都非常少见。”
 
  此外,还有一个技术进步对软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从2G到3G甚至4G,现在产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所以说推动厂商和运营商,不断提升他们的软硬件水平,对于提升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平有重要的作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手机通信市场要走的路还很长。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产业链】我国铜缆高速连接器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铜缆高速连接器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铜缆高速连接器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包括铜材、铜合金、塑胶材料(如LCP、PA9T等)、电镀材料(如镀金、镀锡、镀镍、镀银等)以及架构材料等;中游为铜缆高速连接器生产商;下游应用于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通信基站、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等领域。

2025年03月05日
我国光纤激光器行业集中度较高 锐科激光相关业务营收领先

我国光纤激光器行业集中度较高 锐科激光相关业务营收领先

光纤激光器‌是一种利用掺杂光纤作为增益介质的激光器,或者大部分激光器谐振腔由光纤组成的激光器。我国光纤激光器主要分为两大派系,即以锐科激光、创鑫激光为代表的国产光纤激光器和以美国IPG和英国SPI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光纤激光器龙头企业。

2025年02月25日
全球以太网交换机行业集中度较高 思科占据市场超40%份额

全球以太网交换机行业集中度较高 思科占据市场超40%份额

产业链来看,以太网交换机行业产业链上游分别是PCB/电子元器件、操作系统、交换芯片、CPU、光电芯片和光模块等;中游为以太网交换机生产商;下游客户包括云计算厂商、运营商、政府客户、其他行业客户和金融用户等。

2025年01月22日
我国遥感行业产业链及相关上市企业对比:华北地区为各企业主要发展重点

我国遥感行业产业链及相关上市企业对比:华北地区为各企业主要发展重点

从企业基本信息来看,成立时间最早的是中国卫星,成立于1997年;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是海格通信,注册资本超过24亿元;业内多数企业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24年12月30日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集中度较高 2024年第三季度vivo市场占比最大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集中度较高 2024年第三季度vivo市场占比最大

市场份额来看,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智能手机中,vivo市场份额占比最大,占比为18.6%;苹果市场份额占比15.6%,排名第二。

2024年12月03日
我国微电网行业竞争现状:应用领域较集中 市场厂商竞争程度较高

我国微电网行业竞争现状:应用领域较集中 市场厂商竞争程度较高

应用领域占比来看,我国微电网行业主要包括校园与公共机构、社区、工商业区、军队和孤岛区域、电网售电服务等。其中校园与公共机构领域、社区居住领域以及工商业区为微电网主要三大应用领域,应用占比分别为45.5%,20.6%,16.8%,合计占比超过80%。

2024年11月07日
我国专网通信行业集中度较高 海能达、摩托罗拉处第一竞争梯队

我国专网通信行业集中度较高 海能达、摩托罗拉处第一竞争梯队

市场份额来看,截至2024年5月,根据对讲机品牌度排行,海能达以35.7%的品牌占有率位居榜首,其次为摩托罗拉系统,以22.7%的占有率位居第二;建伍以5.1%的占有率位居第三,其余品牌均等于或低于5%。

2024年07月30日
我国智能终端行业品牌集中度较高 高端价位市场仍是苹果活跃渗透率遥遥领先

我国智能终端行业品牌集中度较高 高端价位市场仍是苹果活跃渗透率遥遥领先

渗透率来看,在5000元以上终端市场,苹果活跃渗透率遥遥领先,渗透率超过90%,华为与三星的旗舰机型助力其在5000元以上终端市场也抢占了一定的份额;在2000-2999元价位段市场中,国产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且品牌份额相对均衡。

2024年07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