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雷达天线罩产业链相关企业情况分析(图)

       雷达天线罩生产单位 

       国内雷达天线罩生产单位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航空航天系统专业研究所,如637 所、703 所、306 所等;第二类为原建材工业部下属玻璃钢制品研制生产单位,如上海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

       1、中航工业集团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 

       中航工业集团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637 所),是我国电磁窗专业化研究所,承担着机载、弹载、舰载、车辆、地面雷达站等电磁窗产品设计、试验、测试、批生产及维修任务,持有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军工产品生产许可证及民用飞机雷达天线罩维修许可证。

       研究所是《机载雷达天线罩通用规范》的主编单位,设有高性能电磁窗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根据官网报道,特种所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重要型号的电磁窗产品几乎都是特种所研制,发挥了挺起民族电磁窗行业脊梁的作用。

 
图:中航工业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主要产品

 
图:中航工业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高性能复合材料与基体树脂

       2、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航天科技集团一院 703 所)于 1957 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国航天领域材料及工艺技术的研究中心。首任所长姚桐斌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研究所共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 32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26 项,国防科学技术奖和部级科技进步奖 400 余项。现有职工 1000 余人,建有先进功能复合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功能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所下辖功能复合材料及工艺事业部,在烧蚀防热、多功能、透波、隔热等高新材料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下辖功能复合材料制造部,其玻璃钢制品技术国内先进。研究所自主研制的环氧、双马、氰酸酯树脂体系及预浸料参加业内展会广受关注。

       3、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 

       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航天科工集团三院 306 所)成立于 2002 年,2004年经批复成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特种材料及工艺研究中心。现有透波材料及天线罩技术、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技术、热防护材料技术、陶瓷基结构复合材料技术、金属材料特种工艺技术、材料理化分析及检测技术六大专业。研究所目前人员规模 600 余人,其中博士生 50 余人。承担任务以航天三院项目为重点、立足航天科工集团、面向航空航天领域,主要从事复合材料、非金属材料及特种金属材料及工艺的应用研究、产品研制、测试及生产。

       4、上海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玻璃钢研究院创建于 1960 年,前身为建材部上海玻璃钢研究所。2016 年,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改制,从国企转变成民企,成为上海华信国际集团全资子公司。根据公司官网,公司具有二级保密资质,是国家重点的玻璃钢雷达天线罩研制单位,能根据用户的具体电性结构和使用工况等要求,进行自主设计,研发和生产。根据相关文献,1970 年代初,以上海玻璃钢研究院为主,汇集相关单位,开始了国内首套雷达天线罩(直径 44 米,代号 1101 工程)的开发工作,并获成功,从而奠定了我国雷达天线罩的设计理论基础。


 
图:上海玻璃钢研究院雷达天线罩制品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雷达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5、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创建于 1960 年,是我国最早从事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的专业机构之一,是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国家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原直属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1999 年转制进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是具有独立性法人地位的国有独资企业。

       哈玻院现有从业人员 600 余人,具有二级保密资质,长期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任务和国家重点武器型号的科研与生产任务,其配套产品涉及航天、航空、船舶、兵器、核工业等多个领域。根据官网,哈玻院开发出的系列地面雷达天线罩,广泛应用于国防、民航、气象、卫星通信等领域,现已有四大系列,二十多个规格。截至目前,已有 300 多部各类天线罩架设在我国各地,二十多年以来,生产的雷达罩经受住了历次台风的考验,无一例倾覆事故。

       6、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公司由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北京二五一厂)转制而成立,公司继承了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五十余年来形成的专有技术和行业影响力等无形资产,在复合材料设计、研发、制造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是专门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电子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高品质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根据中材科技(002080.SZ)招股说明书,中材科技设立时,中材总公司将北玻院民用复合材料、通用玻璃纤维以及定型的批量订货的军工配套先进复合材料产品资产业务投入中材科技,  未定型军工配套产品的在研在建项目及相关先进复合材料 资产保留在北玻院存续。


 
图: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雷达天线罩产品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产业链】我国显示面板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显示面板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显示面板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材料与设备,包括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驱动IC、背光模组、制造设备等;中游是面板制造与模组组装,包括LCD、OLED、Mini-LED、Micro-LED等技术路线;下游为终端应用,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车载显示、VR/AR等。

2025年10月29日
我国投影行业零售市场集中度低 极米科技整体销量规模相较领先

我国投影行业零售市场集中度低 极米科技整体销量规模相较领先

我国智能投影机占比较高,是因其贴合家用场景的智能交互体验(如投屏、语音控制)、与内容生态的深度融合。2024年我国投影机出货量结构中智能投影机占比88%,非智能投影机占比12%。

2025年10月25日
中国智能摄像头品牌领跑全球 2025年上半年萤石市场份额超越亚马逊居全球榜首

中国智能摄像头品牌领跑全球 2025年上半年萤石市场份额超越亚马逊居全球榜首

国内市场来看,2025年上半年我国智能摄像头厂商中,萤石以25.4%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小米市场份额为18.2%,乔安市场份额为6.9%,普联和海雀市场占比分别为6.6%、5.2%。

2025年10月24日
【产业链】我国绝缘材料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绝缘材料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从产业链来看,绝缘材料上游为有机化合物、高分子聚合物、无机物,其中有机化合物苯酚、甲醛、苯乙烯等;高分子聚合物包括环氧树脂、聚丙烯、聚酯等;无机物包括石棉、碳酸钙、滑石粉等。中游为绝缘材料的生产和制造。下游为电气工业、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轨道交通、航天军工等应用领域。

2025年10月20日
博通以超50%份额主导全球ASIC芯片市场 生态与先进制程制约下中国本土企业仍需加速突围

博通以超50%份额主导全球ASIC芯片市场 生态与先进制程制约下中国本土企业仍需加速突围

全球市场来看,随着AI算力需求的迅猛增长,ASIC芯片正逐渐从科技领域的“配角”晋升为“主角”。2024年全球ASIC芯片市场规模达1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ASIC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亿美元。

2025年10月10日
全球及中国霍尔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厂商以Fabless模式聚焦新能源与汽车赛道

全球及中国霍尔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厂商以Fabless模式聚焦新能源与汽车赛道

全球霍尔传感器核心厂商主要包括Allegro MicroSystem、英飞凌、AKM、TDK和NXP等。而海外龙头同时供应传感器芯片和模组,其中Allegro、TDK、Infineon为IDM厂商。

2025年09月28日
【产业链】我国DRAM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DRAM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DRAM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材料设备及晶圆制造,材料包括硅片、光刻胶、溅射靶材、封装材料等,设备包括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等,晶圆制造包括晶圆代工、封装测试;中游为DRAM厂商,可分为SDR、DDR、LPDDR、GDDR、HBM;下游为应用领域,应用于消费电子、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汽车

2025年09月26日
我国伺服电机行业: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市场由日系、欧美系和本土品牌共同竞争

我国伺服电机行业: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市场由日系、欧美系和本土品牌共同竞争

从市场品牌参与情况来看,我国伺服电机市场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布为日系品牌、欧美品牌、中国品牌,其中日系品牌包括主要包括松下、安川、三菱等;欧美品牌主要包括西门子、轮茨、博世等;中国品牌包括台湾台达、汇川技术、华中数控等。

2025年09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