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格力电器关于募集配套资金购买珠海银隆和员工持股计划议案并未获得通过 或调整方案到通过股东大会审议即可

 导读:格力电器关于募集配套资金购买珠海银隆和员工持股计划议案并未获得通过  或调整方案到通过股东大会审议即可。中国家电行业巨头格力电器(000651.SZ)希望收购电动车制造商珠海银隆,进入当前市场热门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然而,过程一波三折。 

参考《2016-2022年中国汽车电器市场运营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中国家电行业巨头格力电器(000651.SZ)希望收购电动车制造商珠海银隆,进入当前市场热门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然而,过程一波三折。

        1031日上午,格力电器发布临时停牌公告称,“因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生对股价可能产生较大影响、没有公开披露的重大事项”,自1031日开市时停牌。格力电器董秘在回答腾讯财经的置评请求时称,“一切以公告为主”。

        就在前一天,格力电器公告称,在1028日召开的201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关于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的议案》通过,而关于募集配套资金购买珠海银隆和员工持股计划的议案并未获得通过。

        “未通过的议案主要是涉及到关联方回避表决的议案。”一位知情人士称。

        另外一位格力内部相关人士称,收购方案已经通过,融资由多种方案可以调整融资方案,调整方案到通过股东大会审议即可。

        事情要追溯到两个月前的818日。当天,格力电器披露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该公告称,格力电器拟作价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收购完成后,珠海银隆将成为格力电器的全资子公司,并纳入格力电器合并报表范围。同时,格力电器还增发100亿元进行配套融资。

        823日召开的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媒体说明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格力收购珠海银隆不是为了再增长1000亿元的目标,而是为了银龙掌握的核心技术,是为了这一领域的前景和市场。

        董明珠认为,双方的协同效应在于,格力电器和珠海银隆将在电机技术、生产制造技术、新能源管理控制技术和储能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协同,降低格力的管理成本和提高珠海银隆的竞争力。

        官方信息显示,珠海银隆自2009年进行产业化投资,截至2015年底在广东珠海、河北武安及石家庄建有三个生产基地,具备年产能为:纯电动客车3.3万辆,运动型多功能电动车10万辆,电池6.2亿安时,钛酸锂电池原材料5000吨,储能800MW的生产能力。

        根据其官方数据,珠海银隆在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销售订单为7000辆,产值总金额为百亿元。其中,完成生产纯电动客车3189辆,累计增长2228%,市场份额为3.6%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33.11万辆。

        82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向格力电器董事会发布《关于对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问询函》,从交易方案、交易对手方和交易标的三个层面,提出20多项意见反馈,并要求格力电器进行更详细的披露和回答,于91日前进行回复。

        根据问询函的要求,格力电器如期对方案进行修订、补充,并进行回复。同时,自今年3月份因重大重组方案停牌的格力电器,于92日起复牌。复牌之后, 9 2 日、9 5 日和9 6 日,格力电器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以上。

        在格力电器拟增发方案中,认购对象为格力电器、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和银通投资等8名特定对象,采取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的方式,募集金额不超过96.94亿元。

        922日,格力电器公布员工持股计划,认购金额为23.74亿元,份额为1.53亿股。其中,参加此次员工持股计划的董事和高管,包括董明珠等6人,认购份额不低于6718.43万股。其中,董明珠本人出资9.37亿元,出资金额占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39.52%

        格力电器的此次定向增发方案意味着,增发完成后,未参与此次增发的股东,其持股比例被摊薄。如原第二大股东京海担保在重组及配套融资前后,持股比例从8.91%降至7.17%。而A股其他股东,即中小股东的持股比例将由此前的72.87%降至58.65%

        与之相比,董明珠本人在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却大幅增加。增发完成后,员工认购资金计划的23.74亿元,持股1.53亿股,持股比例为2.04%。董明珠通过出资9.37亿元,将增持格力电器6038.80万股,加之目前持有的4429.85万股,董明珠将持有增发后的格力电器1.05亿股,持股数量将超过当前的第五大股东中央汇金。

        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对此事评论表示,配资方案未获得中小股东通过,除了担心持股比例被摊薄外,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是全新业务。该高管称,一家千亿级的企业,业务多元化是必然的,何况格力电器选择的还是高科技行业。

        1011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将于1028日召开2016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议案26项,其中大多数与收购珠海银隆相关。在1028日的表决现场,15项议案未获得2/3以上股东的通过,1项未获得半数股东通过。

        格力电器的此次股东大会,5141名股东通过现场和网络投票的形式参与投票,代表股份32.59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份的54.17%。其中,包括5139名中小投资者,代表股份16.26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份的27.04%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较为分散 企业竞争激烈 宝胜股份、亨通光电处第一梯队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较为分散 企业竞争激烈 宝胜股份、亨通光电处第一梯队

从行业竞争梯队来看,位于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宝胜股份、亨通光电,业绩在400亿元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上上电缆、富通集团、江苏中天、上海起帆,业绩在100亿元到400亿元;位于行业第三梯队的企业为青岛汉缆、浙江万马、金龙羽等,业绩来100亿元以下。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智能传感器行业:汽车电子成为最大应用领域 市场企业竞争呈三梯队

我国智能传感器行业:汽车电子成为最大应用领域 市场企业竞争呈三梯队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智能传感器主要可分为三个竞争梯队,其中位于行业第一梯队企业为传统传感器制造商,主要包括安培龙、必创科技、四方光电等;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华润微、矽睿科技等,这些企业由半导体制造商延伸到智能传盛册领城;位于行业第三梯队的企业以兆易创新等,这些企业主要通过收购等方式布局智能传感器领域。

2025年04月17日
我国智慧路灯行业:按营业收入分洲明科技、欧普照明及得邦照明处第一梯队

我国智慧路灯行业:按营业收入分洲明科技、欧普照明及得邦照明处第一梯队

从行业竞争梯队来看,位于我国智慧路灯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洲明科技、欧普照明、得邦照明,营业收入在40亿元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勤上股份、华体科技等,营业收入在3亿元到40亿元之间;位于行业第三梯度的企业为其他企业,营业收入在3亿元以下。

2025年04月08日
我国绝缘材料行业:中小企业大量出局 山东玻纤招投标信息最多

我国绝缘材料行业:中小企业大量出局 山东玻纤招投标信息最多

从新成立企业来看,2019年我国绝缘材料相关企业成立数量达到19598家,2019-2022年,受疫情因素影响,行业内落后产能出清,中小企业大量出局,2022年我国绝缘材料行业新成立企业仅为598家。截至2025年3月11日,我国绝缘材料行业新成立企业为49家。

2025年03月27日
我国光电子器件行业:有源光器件为主要市场 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远高于其他省市

我国光电子器件行业:有源光器件为主要市场 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远高于其他省市

从新增企业注册量来看,2020年到2023年我国光电子器件行业新增企业注册量为增长趋势,但到2024年企业注册量有所下降,2024年我国光电子器件新增企业注册量为9.19万家,同比下降6.2%。

2025年03月27日
显示器行业:AOC斩获线上销额销量双冠军 戴尔稳居全球市场榜首

显示器行业:AOC斩获线上销额销量双冠军 戴尔稳居全球市场榜首

从细分市场来看,2024年我国显示器细分市场中商用显示器销量占比最大,占比40%;其次是电竞显示器,销量占比25%。

2025年03月26日
光模块行业:数通、电信为主要应用领域 中国本土厂商在全球市场占比逐步上升

光模块行业:数通、电信为主要应用领域 中国本土厂商在全球市场占比逐步上升

算力的需求的增长带动了光模块市场的发展。从市场规模来看,到2023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约为99亿美元,同比增长3.1%;预计到2025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达到了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0%。

2025年03月25日
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华为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

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华为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

从企业注册量来看,2020-2024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注册量呈高速增长趋势。从2.6万家增长至10.03万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19%。截至2025年3月,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注册总量达到37.69万家。

2025年03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