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证券行业竞争格局及进入壁垒分析(图)

          一、行业竞争格局

          1、证券公司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不高

          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数量增加较多,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及 Choice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我国证券公司数量为 129 家,前五大机构总资产占全行业比重为 29.71%,行业集中度仍较低。随着我国证券行业发展,行业整合将不断加速,未来行业集中度将会有所提高。

          2、业务种类相对单一,同质化竞争程度较高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范围趋同,业务种类相对单一,收入主要来自证券经纪、投资银行和证券自营三项业务。尽管近年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等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来讲,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差异化尚不显著,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根据证券业协会的统计,2017 年上半年,证券业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以及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7.04%、11.78%、25.46%。尽管行业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但因主要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及产品差异不明显,行业存在较为激烈的价格竞争。

          3、资本实力为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目前中国证监会实施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监管,其中,净资本规模成为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 2017 年 6 月 30 日,全行业平均每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为 450.39 亿元、135.66 亿元及 116.28 亿元。相比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我国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偏小。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对证券公司开展各项新业务所应具备的净资本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强资本实力且经营合规的公司拥有更大的发展优势。这将有利于资源向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优质券商集中。

          二、行业进入壁垒

          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行业受到监管机构较为严格的监管,同时证券行业也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对于国内证券公司而言,行业准入管制、资本规模门槛和人才门槛是进入证券行业的三大壁垒。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证券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

          1、行业准入管制

          为保证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便于对证券行业进行集中统一监管,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对证券行业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我国对证券行业的准入管制较为严格,《证券法》、《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审批暂行规定》、《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监管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对从事证券行业所必须满足的要求作出了规定。

          2、资本规模门槛

          证券业属于资本高度密集型行业,监管部门已经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机制,对证券公司的净资本规模提出较高的要求。

          《证券法》对证券公司从事不同业务所需要的 低注册资本限额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证券公司从事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业务,其注册资本 低限额为 5,000 万元;从事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之一的,注册资本低限额为 1 亿元;从事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中两项以上的,注册资本 低限额为 5 亿元。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与净资本 低限额要求。其中:证券公司经营证券经纪业务的,其净资本不得低于 2,000 万元;证券公司经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等业务之一的,其净资本不得低于 5,000 万元;证券公司经营证券经纪业务,同时经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等业务之一的,其净资本不得低于 1 亿元;证券公司经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中两项及两项以上的,其净资本不得低于 2 亿元。此外,为了充分反映和有效防范证券公司风险,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中国证监会修订并发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自 2016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3、人才门槛

          证券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复合型、专业型的人才对于证券行业必不可少,人力资本一直是证券行业的核心要素之一。首先,证券公司的设立与存续,必须满足法定 低证券从业人员数量的要求。其次,证券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证券监管机构要求的任职资格,并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第三,证券公司开展单项具体业务,必须有规定数量的相应业务的专业人员。除满足以上法定要求外,证券公司主要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获取收益,其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这要求证券公司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来保持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证券行业:头部券商国际化业务高速增长 其中华泰国际营收及净利润均领先

我国证券行业:头部券商国际化业务高速增长 其中华泰国际营收及净利润均领先

从企业营收来看,2024年华泰国际、中信证券国际和国泰君安金融控股的营收分别为200.63亿港元(约为187.45亿元)、22.63亿美元(约为164.53亿元)和78.34亿港元(约为73.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40.61%、41.20%和46.13%。中金国际的营收排名第三,达到107.5亿港元(约为100.43

2025年04月04日
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江苏省、广东省企业注册量较多 首创环保营收领先

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江苏省、广东省企业注册量较多 首创环保营收领先

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参与企业众多,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17日我国水环境治理行业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到了558534家。相关企业注册量前五的省市分别为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浙江省;企业注册量分别为54231家、53355家、42822家、39150家、27359家;

2025年02月19日
我国烟气治理行业:福鞍股份、中钢国际和华光环能三家国内外业务均有所布局

我国烟气治理行业:福鞍股份、中钢国际和华光环能三家国内外业务均有所布局

‌烟气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烟气中存在的颗粒物、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进行处理,降低其排放浓度,以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过程。它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2025年02月18日
我国林业碳汇行业竞争激烈 市场集中度较低 龙源电力、深圳能源处于第一梯队

我国林业碳汇行业竞争激烈 市场集中度较低 龙源电力、深圳能源处于第一梯队

由于我国林业碳汇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林业碳汇行业CR4技术集中度只有28%,市场集中度较低。

2025年02月14日
我国证券行业:北京市相关企业注册量远高于其他省市 中信证券处于市场第一梯队

我国证券行业:北京市相关企业注册量远高于其他省市 中信证券处于市场第一梯队

我国证券行业相关参与企业众多,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1月6日我国证券行业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到281590家。其中企业注册量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北京市、山东省、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企业注册量分别为74163家、46729家、27615家、15879家、15562家;

2025年01月09日
我国智慧旅游产业关联效应较强 产品供给与应用服务企业占据主要市场

我国智慧旅游产业关联效应较强 产品供给与应用服务企业占据主要市场

从产业结构来看,2023年我国智慧旅游核心产业和带动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807亿元、8575亿元,占智慧旅游规模的比重分别为17.4%和82.6%,由此可见我国智慧旅游经济产业关联效应较强。

2024年12月27日
我国跨境支付行业产业链及主要上市企业对比:北交所、深交所上市企业较多

我国跨境支付行业产业链及主要上市企业对比:北交所、深交所上市企业较多

企业业务来看,2024年第一季度,涉及23家跨境支付行业相关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256.72亿元,归母净利润共27.37亿元。其中,营业收入前五为中油资本、海联金汇、广电运通、神州信息、新大陆,营业收入分别为97.01亿元、20.3亿元、20.06亿元、17.68亿元、17.41亿元。

2024年12月23日
我国担保行业:按债券剩余担保额竞争企业可分三梯队 地区方面江苏省担保余额最高

我国担保行业:按债券剩余担保额竞争企业可分三梯队 地区方面江苏省担保余额最高

从各省市金融产品担保余额分布来看,江苏、四川、安徽、湖南和湖北等省份担保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9月,江苏、四川和安徽金融产品担保余额占比分别为17.42%、12.07%和9.83%。

2024年11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