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三年市场占有率及变化情况
1、业务重点区域市场占有率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自贵州省院(交勘院)改制而来,在科研能力、人力资源、企业品牌、资质等级等方面经过长期沉淀,在贵州省工程咨询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14-2016年公司承担的公路行业勘察设计业务量约占贵州省公路勘察设计业务量的三分之一,市场占有率较为稳定,是贵州省交通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
近二十年来,公司完成了山区高速公路近8,000公里工程可行性研究、近3,500公里勘察设计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勘察设计奖、咨询成果奖共计198项。
公司连续2年入围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贵州省企业家联合会、贵州省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16年贵州省企业100强”和“2016年贵州省民营企业100强”名单。
2、业务重点地区市场规模
公司是贵州省属企业,长期以贵州省内市场为主。贵州省底子弱,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同步小康”的目标,须充分发挥“后发赶超”优势。2016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12,929.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增速仍保持高位增长,高于全国水平(8.1%)13.0个百分点 。2016年9月贵州省政府批准了《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 ,进一步加密贵州高速公路网,力争“十三五”末或“十四五”初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规划总规模10,196公里,包括国家高速公路4,127公里,省级高速公路3,641公里,地方高速公路2,428公里。规划实施后,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将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根据《贵州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规划》 ,到2020年,贵州公路行业围绕构建现代化养护管理体系,“十三五”期全省公路养护工程投资共计约1,038亿元。因此可见,公司所从事的公路工程咨询和总承包业务在贵州潜在容量十分可观。
除贵州市场外,公司高度重视拓展省外市场,“十三五”开局,贵州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市场开始发力,2014—2016年公司在云南省工程咨询收入3,259.22万元、4,216.38万元和8,542.17万元,年均增长率为65.98%。2016年新承接云南市场勘察设计业务总量达3.64亿元。根据《云南省公路水路邮政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公路水路建设完成投资6,5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资5,500亿元,国省道改造投资400亿元,农村公路投资500亿元,水运投资10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00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000公里。可以预见,公司主营的工程咨询和总承包业务在云南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3、贵州市场竞争状况
贵州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竞争对手来自部属院,例如交通运输部规划院、中交一、二院等。“十二五”期间,贵州的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居全国前列,建设速度快的主要因素是采取公私合营模式。截至2016年底,采取公私合营模式共计已建成或在建里程约2,770公里,其中中交集团在2008-2013年通过投资人身份独立实施约800公里。2012-2016年公司与省内几家施工企业联合,采取“BOT+EPC+政府补助”等公私合营模式,参与了约1,700公里的勘察设计业务。
贵州省周边省份的市场竞争同样激烈,以云南省为例。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公路建设投资额度空前加大,除云南省院外,大量勘察设计企业涌入云南市场。公司凭借山区高速公路的核心竞争力,如特殊桥梁、超长隧道、复杂地质等方面的优势经验,2016年新承接云南省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合同额达3.64亿元,约占同期云南省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总合同额的五分之一左右。
公司在市政和建筑行业起步晚,加之这两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相对激烈。
其中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主要竞争对手,其资质构成和人员配置优于公司,在这两个行业的市场份额均大于公司。
公司在省外承接市政和建筑的能力有限,也是公司的“短板”所在。
面对上述状况,公司经过深入分析,认为未来公司发展主要有两大瓶颈。一是资质方面,公司持有公路行业甲级资质,市政和建筑均只是专业甲级,轨道和管廊仍处培育期,随着社会资金参与项目的增长,对资质要求更趋综合性,因此,资质综合的瓶颈是公司未来必须克服的。二是融资能力方面,公司属轻资产型企业,体量小,融资能力弱,难以独立承担带资总包项目,制约了企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未来,随着公司在科研技术水平、人才机制、品牌、全国营销网络以及企业资质等方面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和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二)竞争优势
1、科研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优势
公司一贯重视科研能力的提升,始终坚持以“技术为本、经营为先、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经过近60年的持续发展和积累,公司对于以贵州省为代表的山地交通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理解较全面。结合贵州工程建设服务项目,针对贵州喀斯特、煤系地层等特殊地形地质特点,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科技研发,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2001年以来公司共承担和主要参与科研课题14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4项、厅级科研项目84项,其他项目4项。涉及公路、桥梁、隧道、边坡、路基、路面、交通工程、地质灾害、软件开发、新材料研制等多个方面。截至2016年12月,已有86个科研项目通过相关单位和政府部门的验收,45项科研成果通过了省部级鉴定,其中26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已获得198项省部级及国家级奖项,其中科学技术奖48项,勘察设计奖124项,咨询成果奖26项。
公司在山地交通工程技术服务领域的优势不断得到认可。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公司建设“山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12年被认定为“贵州省创新型企业”。2012年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批准公司设立“公路交通防灾减灾技术行业研发中心”。2011年、2012年贵州省科技厅分别认定了公司“贵州山区高速公路岩溶与灾害防治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贵州省大跨度桥梁设计技术创新人才团队”为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14年经交通运输部批准成立的“山地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是以公司为依托单位并负责建设运行的省部级研发中心,是交通运输部认定的第一批行业研发中心,也是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的第一个省部级行业研发中心。
依托研发中心的建设,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化为引导,公司科技成果转化优势正在逐渐形成。公司已经在桥梁加固、隧道加固、边坡监测与边坡灾害治理、路面养护、交通安全等方面贮备了一定数量的人才、技术和设备。针对交通建设养护需要,公司加大了交通产品的开发力度,道路交通安全类、隧道机电类、交通气象类、桥梁伸缩缝及支座类等产品开始逐步推向市场。
2、科研支撑与实践积累形成的专业技术优势贵州省的自然条件使得公路建设的设计与施工难度较大,全境地处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地形横坡极陡,沟壑纵横,可耕地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贵州境内地层分布较多,岩性种类多样,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崩塌、堆积、卸荷危岩、岩溶洞穴、古滑坡和工程滑坡等不良地质情况极为常见,同时因矿产资源丰富,采空区和煤层瓦斯大量存在。
公司在极其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下,完成了3,500余公里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在路线总体、特大桥梁、特长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和试验检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各领域多项关键技术。
近二十年来,公司完成了山区高速公路近8,000公里工程可行性研究、近3,500公里勘察设计,通过“贵州省高速公路工程技术指标运用研究”、“山区双车道公路路线设计参数和通行能力的研究”等科研课题,建立交通仿真模型、通行能力与道路线形之间的影响模型,经过不断总结与创新,在走廊带综合比选、互通立交论证选型、地形地质安全选线、线形指标均衡设计等总体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公司对山区高速公路总体设计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分析研究,编制了《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指南》、《贵州省高速公路工程技术指标运用指南》、《贵州省高速公路安全性设计指南》、《贵州省公路绿化工程植物选择指南》、《贵州省乡村公路标准》等系统性、指导性的地方标准及指南,对全国类似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在推动公路交通科技进步、提升勘察设计理念、创建绿色公路和品质工程方面意义重大。
贵州山区桥位地形多为“V”或“U”状的高深峡谷,地势十分险峻,两岸常为悬崖陡壁,地质情况复杂,多数桥位不通航,两岸陆地没有施工便道,材料及构件运输困难。为适应该环境,公司在桥梁方案设计、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方面进行了探索和专题研究,结合各类桥型的结构特点,在缆索吊装、转体施工、拱桥悬臂浇筑等工艺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完成了多座有特色的大跨度桥梁设计,全面系统掌握了大跨径斜拉桥、悬索桥、拱桥、连续刚构桥的多项设计关键技术,具备较高的在山区复杂地形、地质建设条件下桥梁设计综合能力与水平。
公司独立设计的红水河特大桥(213m+508m+185m双塔双索面混合式叠合梁斜拉桥),为国内第一座混合式叠合梁斜拉桥。设计针对桥位地形不对称的特点,采用两岸边跨不对称布置的方式,贵州岸边跨及主跨主梁采用钢混叠合结构,广西岸边跨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有效解决桥梁和隧道相互干扰的问题。主梁架设施工贵州岸边跨采用顶推,中跨采用缆索吊装为国内首次。
公司独立设计的六广河特大桥(243m+580m+243m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是贵州省内最大跨度叠合梁斜拉桥。
公司独立设计的平塘特大桥为(249.5+550+550+249.5)米三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桥梁全长2,135米,最大主塔高度328米,2019年桥梁建成通车后,将成为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桥塔。此桥具有主梁跨度大、墩塔超高、建设环境差等特点,给桥梁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都将带来新的挑战,公司已开展《山区超高墩多塔大跨斜拉桥建设关键技术》专项课题研究。研究山区超高墩多塔斜拉桥的合理结构体系、墩塔构型设计及其刚度配置策略和塔梁连接技术;山区328m超高墩塔的施工及品质提升技术、山区栓接叠合梁的工业化生产及架设拼装等多项技术,其研究成果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山区超高墩、多塔、大跨度斜拉桥的综合建设水平。
公司独立设计的龙井河特大桥(86m+160m+86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矮塔双排单索面斜拉桥,为我国公路第一座曲线矮塔斜拉桥梁。
公司独立设计的抵母河特大桥(538米单跨钢桁梁悬索桥),为世界十大高桥之一(桥面距水面366米)。桥位处于不对称的“U”形峡谷地形,两主塔位高差较大,塔柱高度差达73米,通过调整两岸主塔的结构尺寸设计,合理控制主塔刚度,确保主塔受力安全,对山区不对称地形下悬索桥主塔的构造设计具有借鉴作用。
公司独立设计的香火岩特大桥(主跨300m)为上承式钢管混凝土变截面桁架拱桥,是国内第三座主拱圈采用六肢格构型的钢管混凝土拱桥,也是第二座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
公司独立设计的赫章特大桥(主桥96+2×180+96米),主墩高达195m,是目前世界主墩高度最大的连续刚构桥。
(3)喀斯特地区及煤系地层隧道领域
公司在设计中综合采用超前地质预报、合理超前支护、及时调整开挖方法、设置安全支护体系、重视岩溶水处治等措施,成功解决喀斯特地区隧道建设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如大型块石堆积体岩溶处治、大型干溶洞处治、大型软塑状粘土填充型溶洞处治、岩溶涌水处治等,确保了隧道建设中的施工安全及结构安全。
煤系地层瓦斯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是目前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技术难点,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安全,处治不当将可能出现瓦斯爆炸、软弱围岩变形等严重地质灾害。为此公司主持并参与了如“煤系地层隧道结构与施工技术研究”、“煤层开采对隧道影响研究”等科研项目,形成了一套针对煤系地层特点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已被广泛推广应用于煤系地层隧道建设中,有效防止和解决了煤系地层隧道建设中出现的不良地质问题。
公司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科研成果为依托,参编了《贵州省高速公路瓦斯隧道设计技术指南(试行)》和《贵州省高速公路瓦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试行)》,这些施工技术指南与设计标准填补了我国公路行业瓦斯隧道技术规范和统一标准的空白,有利于规范煤系地层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运营,为煤系地层隧道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煤系地层公路隧道的综合建设水平。
(4)复杂环境下特长深埋公路隧道领域
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各类复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特长深埋隧道不断出现。公司设计正在建设的桃子垭隧道集高地应力、高地温、岩溶、高瓦斯煤系地层等多种不良地质为一体,为国内罕见的复杂地质特长深埋公路隧道;在建的德江特长隧道穿越大型富水向斜,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复杂程度也在国内极为少见;目前公司正在对云南和贵州两省多座复杂环境下特长深埋公路隧道进行设计,部分隧道长度已超过10公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极其复杂。结合这些特长深埋隧道在结构受力、防排水、高效施工、通风照明、节能环保、运营安全等方面技术难点,公司针对性地开展了勘察设计及施工领域等的专项研究(如《德江特长越岭隧道水文地质评价技术研究》等),研究成果将直接指导这些特长深埋隧道的建设,为复杂环境下特长深埋隧道的建设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5)试验检测领域
桥梁方面,公司先后完成了千余座桥梁荷载试验检测(如国内同类型结构,板桁结合最大悬索桥清水河大桥,主跨1,130米)和在役桥梁运营期技术状况评定、检测评估、健康监测等试验检测技术工作,同时承担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高大跨渡槽(总体规模为全国最大,其中龙场渡槽为同类型世界第一大跨度拱式渡槽,主跨200米,徐家湾渡槽、焦家渡槽为国内最大跨连续刚构渡槽,主跨180米)的充水试验检测,还承担了多条高速公路上桥梁的预应力孔道灌浆密实度及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并且还参与了《在役连续刚构桥关键性养护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掌握了桥梁结构状况研究与评估、桥梁耐久性检测评估、桥梁检测与加固维修、桥梁健康监测及预防性养护等关键技术。
隧道方面,公司先后完成了省内外70余座新建隧道的施工期监控、检测工作(以单洞累计计算,长度约550多公里)以及在役隧道运营期技术状况评定、检测评估、健康监测等试验检测技术工作,同时,参与了“贵州省公路隧道渗漏水快速检测与治理”等科研课题。另外,还承担了近千公里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针对不同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制定了不同的专项预报方案;通过采用不同预报方法的组合与对比验证,大大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获得了宝贵的超前地质预报经验。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取得了隧道监控及地质超前预报、隧道渗漏水快速检测与治理、隧道健康诊断等关键技术。
(6)山地交通安全领域
针对山区公路长隧道及隧道群、长大下坡、视距不良路段、雾区及湿滑路段等高风险路段的安全问题,开发了公路安全评价系统、不良行车条件下公路交通安全防治技术、重大公路基础设施全天候运营安全管理系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山区交通安全评估与防治技术,能实现公路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安全性评价工作,服务于公路一体化安全设计、安全养护改造与运营管理,已应用于兰海高速贵州境、沪昆高速贵州境等省内外公路安全评价与设计项目,参与编制的“贵州省公路工程安全性设计指南”已在贵州公路建设中得到应用。牵头研究的路面凝冰紧急处治技术以及预防性处治技术,有效提升了高海拔地区易凝冰路段的交通安全。
(7)山区工程勘察领域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复杂地质环境,在路基地质勘察方面,采用综合勘探技术结合监测、测试等技术手段,解决了高边坡和滑坡地表及深层变形、位移的全自动数据采集与传输等关键技术难题,为高边坡、滑坡实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取得了山区路基工程建设应对地质灾害的重要突破。在桥梁勘察方面,总结了大直径桩基在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承载特性和深切峡谷特殊性桥梁工程地质勘察和岸坡稳定性评价等关键技术,为山区大跨径桥梁跨径和主墩位置确定以及超高墩桩基设计提供了一整套可实施的勘察技术。在隧道勘察方面,广泛使用EH4连续电导率法、瞬变电磁法、地震勘探、钻孔电阻率成像、钻孔摄像、钻孔电磁波CT、高密度电法、煤层瓦斯测试、高地应力测试等综合勘探技术,形成了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岩溶、采空区、煤层瓦斯、超长深埋隧道高地应力等评价关键技术,成功的解决了隧道设计中的主要地质难题。尤其在岩溶勘察领域,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勘察技术方法的大量实践和研究应用的基础上,在业内首次将三维电阻率法用于浅部岩溶勘探、开发了甚高频电磁波多参数层析成像方法,提出了岩溶发育程度的综合划分指标和岩溶地基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编制了“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指南”,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综合勘察评价关键技术体系。
公司将科研与工程勘察密切结合,主持了如“西部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综合评价技术研究”、“边坡加固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贵州山区浅变质岩系风化层边坡稳定性研究”、“滇黔玄武岩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综合处治技术研究”、“基于光纤监控技术的高墩桥梁基础安全风险技术研究”、“岩溶地区大直径嵌岩桩桩岩界面工作机理及其承载特性研究”等一些列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转换形成了适应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工程勘察的关键技术。
3、可持续保持的专业人才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业务水平精良、测设手段先进、专业性强的科研设计队伍。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教授级高工)67人,副高级职称251人,中级职称497人,各类注册人员583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4人,市管专家6人,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4人,贵州省勘察设计大师7人,贵州省优秀青年勘察设计师10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入选1人,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奖获得者1人,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2014年9月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联合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公司各类注册人员人数(或人次)呈持续上升趋势。注册人员人次由2014年末的429人次上升至2016年末的583人次,截至2016年末,公司拥有的个人注册资格情况下:
(1)平台建设方面
2009年9月经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在公司成立“贵州省交通建设人才基地”,与长安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在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将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公司进行人才储备提供了优先选择机会。
2010年8月经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
2011年9月经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公司与贵州汇通申发钢结构有限公司联合设立了“新型钢结构建筑体系研究开发与应用院士工作站”,以马克俭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以院士科技成果为基础,通过产学研用的方式,提升公司科研能力及技术水平,培养钢结构建设人才。
2011年11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山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点培养山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领域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先进装备研发方面的人才。
2012年4月经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批准成立“公路交通防灾减灾技术行业研发中心”。
2014年7月经交通运输部批准成立“山地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2016年7月经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财政厅等六部门联合认定为“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
(2)加大培养力度方面
1)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公司结合实际情况拟定了《岗位通道管理制度》、《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科技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配套实施办法》等,进一步规范内部人才管理。同时为激励和培养人才,还制定了各项奖励措施。
2)加强中高层领导素质培养。2010年12月以来,公司已选派8位高层人员参加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研修班,8位中层人员参加工商管理硕士(MBA)培训。
3)创新培养模式,开展学历教育。公司通过多年摸索,通过实施“人才+平台+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和省交通建设工程和科研项目,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后备人才的知识理论水平。
4)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公司通过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省交通运输厅、省人事厅的各项专业技术培训和各类协会组织机构举办的专业培训,以及参加行业交流和参观学习,使专业技术人员接触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随时更新知识和学习新的技能。专业技术培训重点仍放在中高端人才上,确保培训人数在200人次以上。
5)开展学术交流。2013年12月承办了“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交流大会”。2014年7月承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绿色交通低碳城市分会”分论坛的学术讲座。2014年9月承办“多层大跨度装配整体式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新体系”科技论坛。2015年4月,承办了贵州省“平安高速”创建研讨会。通过承办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锻炼和培养人才。
6)人才引进。近五年来,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中研究生比例达60%以上。2013年9月以来重点引进建筑和市政相关专业人才100余人,为公司战略转型奠定基础。
7)组建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为充分发挥核心科研人员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公司组建了“贵州山区高速公路岩溶与灾害防治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贵州省大跨度桥梁设计技术创新人才团队”,进一步加大了在桥梁和灾害防治两方面的科技创新力度和人才培养力度。
4、全过程综合服务能力优势
公司已经取得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公路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建筑行业(建筑工程)工程设计专业甲级资质、市政行业(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城市隧道工程)工程设计专业甲级资质等多项甲级资质。拥有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综合甲级证书,覆盖612个检测项目或参数。拥有公路、房屋建筑、市政公用、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还拥有工程监理、项目管理、规划研究、预工可研究、节能评估、地灾安全技术评价、社会风险评估、安全评估、工可咨询、工程测绘等相关资质。
公司持有的资质序列覆盖了公路、市政、建筑、水运等行业的多个领域,能承担高速公路、等级公路、市政道路、桥梁、隧道、路面、岩土工程、交通工程、建筑、水运、地质灾害、造价等工程,具备提供覆盖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试验检测、施工、总承包、监理、项目管理、运营服务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综合服务能力,能够为不同业主提供工程建设所需的“一站式”工程技术服务。
5、区域品牌优势
公司在科研能力、人力资源、企业品牌、资质等级等方面在贵州省工程技术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贵州省交通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龙头。公司连续2年入围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贵州省企业家联合会、贵州省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16年贵州省企业100强”和“2016年贵州省民营企业100强”名单。
在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方面,近二十年来完成了山区高速公路8,000余公里工程可行性研究、3,500余公里勘察设计工作,竞争优势明显。这与公司在工程技术服务的源头业务,即规划领域积累的业绩优势密不可分。2009年参与编制《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研究,在西部地区率先提出“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得到省政府高度认可,在2015年底已经成为现实。2012年参与编制《贵州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2013年完成《贵州省省道网规划(2012-2030年)》、2014年完成《贵州省普通国省道线位规划》。目前已经编制完成的《贵州省“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是贵州省“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确定重大项目、建设时序及资金安排的主要依据,也是指导各市州编制交通运输规划的上位规划。
基于在山区高速公路总体设计、山区特大型桥梁、喀斯特地区及煤系地层隧道、山地交通安全、山区工程勘察等领域已经掌握的关键技术和业绩成果,公司在相应领域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区域品牌优势。特别是试验检测方面,公司已经具备612个检测项目/参数的能力,在贵州省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市场约占50%的份额。
6、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积极探索海外市场的先发优势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宏观战略倡议,采取“造船出海”模式与国内优秀企业组建合营企业,开拓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针对印度市场,2014年11月公司和贵州长通电气有限公司、贵州兴中元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海上丝路。公司将借助海上丝路对印度交通基础设施市场进行深入调研,适时以成立分支机构或战略并购等方式取得相关业务。
公司为央企海外市场业务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从2013年起,本着以坚持现场优质服务、打造良好口碑、培养海外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的,为承接海外工程技术业务积累经验。目前,赞比亚预制保障房项目的设计工作正在开展,赞比亚卢萨卡城市交通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设计和管理(一期)的主要工作已完成,二期的设计和管理合同已签署,预计在2017年5月全面启动。
7、规范的运作机制优势
公司于2010年完成从国有企业到民营股份制企业的体制改革,建立了符合《公司法》要求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并持续完善。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的《公司章程》和一系列内控管理制度,明晰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层的职责权限。
公司三会独立运作并相互制衡,已形成集体决策的有效保证机制。公司现有股东141名,全部为自然人股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为12.69%,股权结构分散,可有效避免大股东控制股东大会、垄断董事会的治理风险。
公司董事长张林先生曾任改企转制前的交勘院院长职务,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一级建造工程师,贵州省核心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深谙工程建设领域行业政策、市场特点、运作模式,有二十余年的大型企业管理经验。总经理漆贵荣先生,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交通部监理工程师,公路造价工程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勘察设计大师,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具有丰富的工程咨询经营管理经验,主要负责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其他关键管理人员也有多年的行业经验,并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公司规范的运作机制可以保证董事会决策民主、监事会监督有效、经营层分工明确,有利于推动公司不断跃上新台阶。
(三)竞争劣势
1、资本实力亟待提高
报告期各期末,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2.27%、69.74%和66.51%。,公司的负债以流动负债为主,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上市前相比,仍然较高。除了对金融机构的负债外,多为内部负债,企业资产短期变现能力有限,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在当今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下,为实现公司巩固贵州本省、拓展省外及海外市场,成为国内优秀的工程技术服务商的战略目标,提升资本实力并优化资本结构非常必要。
2、业务地域性特征还有待转变
公司长期专注于交通领域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并在行业中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在贵州省外拓展业务时,与本地的设计院相比,客户关系和市场资源方面尚未形成明显的优势。虽然公司在不断加大贵州省外、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来自省外、海外的新承接业务规模已实现稳定增长。2014年到2016年省外市场营业收入分别为5,130.79万元、9,423.54万元、17,859.25万元,平均增幅为86.60%。公司已将扩建市场网络纳入到了发展战略中,拟通过募集资金予以强化,争取通过省外业务的不断增加,提高公司在当地工程技术服务市场中的影响力,进一步转变业务地域性特征。
3、资质仍需提升
在继续保持主营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依托在公路行业积累的设计经验和市场储备,公司已将经营和生产重心向市政、建筑行业转移,着力贯通全产业链,尽快消除资质方面尤其是施工总承包资质对战略目标实现的制约。公司已制定了资质提升近、远期规划,尽快申报市政行业设计乙级资质和水运行业(航道工程)专业设计甲级资质,按照国家建设部建市(2015)20号文规定申请公路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另一方面拟参照国内同类型上市企业的模式,通过收购实现资质的提升和规模的迅速壮大,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4、人才储备仍需加强
自2010年以来,公司在人才建设方面逐渐解决了“进得来,留得住”问题,员工队伍快速增长,积聚了一定数量的人才,但在金融类、高端管理类、市政建筑专业复合类、海外经营类等方面需求还较大,在近三年内人才储备与培养仍将是人才建设的重点。
(四)主要竞争对手的简要情况
1、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子公司,拥有公路行业、市政行业等多项甲级资质。自1978年以来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设计奖300多项。
2、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子公司,具备工程勘察、工程设计等多项甲级资质证书,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等200多项。
3、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子公司。拥有工程勘察、设计等多项甲级资质。多次获得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奖、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国家级奖项。
4、中国公路工程咨询公司有限公司。中国交建子公司。持有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多项甲级资质(格)证书。
5、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子公司。持有市政行业甲级资质。
6、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市政行业(热力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城市隧道工程)专业设计甲级资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