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存储行业经营模式及进入壁垒分析(图)

          一、存储行业经营模式

          国内存储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

          (1)存储行业属于典型的人才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产品和技术研发构成存储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行业内普遍存在通过外协厂商委托加工的现象,存储厂商主要通过轻资产模式运营。

          (2)存储厂商的终端用户主要集中在政府、公用事业、金融、电信等领域,该类用户通常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采购存储产品。

          (3)存储行业通常以渠道销售为主,直签销售为辅,主要原因在于终端用户广泛分布在各细分行业,单个存储厂商内部销售能力相对有限,且终端用户的 IT 需求往往综合计算、网络、存储,存储厂商需要依靠专业的系统集成商来完成终端产品提供。

          (4)存储厂商的经营业绩具有季节波动性,主要原因在于行业的下游客户包括大量的政府、公用事业、金融、电信单位,该类客户大多在上半年对全年的投资和采购进行规划,下半年再进行项目招标、项目验收和项目结算,因此存储厂商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的业务收入显著高于上半年(或其他季度)。

          二、存储行业进入壁垒

          中国存储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行业格局,加之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对新进入者而言,面临较高的进入壁垒。

          1、技术壁垒

          存储系统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来保存用户核心的信息资产和业务数据,因此存储产品必须具备以下特性:高可靠性,以保证核心数据资产的安全;高稳定性,以保证提供连续可靠的业务服务;高兼容性,以适配不同厂商不同规格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高读写速率,以满足大量业务快速应用的需要。存储厂商的技术和产品要同时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通过多年的技术实践和积累,因此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具体体现为:

          对产品兼容性要求高。存储行业的国际或行业标准大多只覆盖通信接口和外部管理,对于存储与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之间的存储格式、冗余保障、故障处理、可靠性及可用性等方面则涉及很少,基本依赖于各个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自行定义,因此存储产品只有具备普适良好的与各种应用环境的交互兼容性才能够应用于各种数据中心,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快速积累应对各种类型数据中心复杂环境的兼容能力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移动存储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

          对产品可靠性要求高。重要行业用户对技术成熟度的要求较为苛刻,非常重视产品的可靠性,而产品的可靠性则来源于海量场景部署和长期在线运行的经验积累,新进入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自身技术取得用户信赖,并达到用户对可靠性的高要求

          对持续技术创新要求高。存储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技术和产品的变化日新月异,对新进入者而言,采用跟随策略需要承担较高的技术淘汰风险且难以取得核心竞争优势,进行新技术开发则可能面临短时间内不被用户接纳而需要长时间开发积累过程的尴尬境地

          2、经验壁垒

          存储系统的目标是帮助客户构建或优化稳定可靠的存储系统以实现数据的保存和管理,因此,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场景匹配、业务应用、技术服务在内的丰富经验尤为重要,相关经验的缺乏会造成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立足存储行业,具体体现在:

          对成功项目经验要求高。考虑到核心数据的绝对安全,用户在选择存储厂商时会特别关注其以往的项目经验、产品表现和服务质量,特别是大型客户在招标时通常会选择具有其所属行业成功案例的存储厂商,对于没有该行业项目经验的厂商往往不予考虑

          对用户产品认识要求高。存储用户在系统升级改造中往往需要进行历史数据的迁移,要求存储厂商对用户新旧产品及相关应用都有所了解,因此用户在选择存储厂商时,对相关经验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后续技术服务要求高。存储用户在重视产品本身的同时亦重视后续技术服务质量,产品在任何时候出现故障都必须在 短时间内进行定位和处理,以避免业务中断和数据丢失。合理的技服架构、完善的技服流程和优质的技服团队是长期磨合的产物,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取得

          3、人才壁垒

          存储行业的技术创新速度较快,存储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化需要经过系统设计、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工业设计、兼容性设计、性能设计、功能设计等多个阶段,相关高端人才稀缺。目前,国内存储领域的高端人才基本集中在国际厂商和少数国内领先厂商中,较高的人力成本使得新进入者难以获得所需人才,无法快速形成自身竞争力并开拓市场。

          4、品牌壁垒

          存储行业是依靠技术与质量立足,依托服务和品牌发展的高度专业化行业,行业内的客户通常具有较高的品牌认同感和用户忠诚度,因此,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厂商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目前国内的主流存储厂商都是经过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技术服务和持续积累的客户基础才逐步建立起的公司品牌,与大量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互信的合作关系,这是新进入者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数字营销行业:蓝色光标稳居龙头 企业竞争激烈 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数字营销行业:蓝色光标稳居龙头 企业竞争激烈 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数字营销行业分为四个梯队,按营收规模来看,蓝色光标为中国数字营销行业中唯一营收规模超500亿元的厂商,位列行业头部;营收规模在100亿元-500亿元的厂商位居第一梯队,代表性企业为利欧集团和浙文互联;营收规模在50亿元-100亿元的厂商位居第二梯队,代表性企业为三人行、思美传媒和天龙集团等。

2025年04月02日
我国服务器行业以老牌企业为主 市场由浪潮信息、新华三、联想集团等厂商主导

我国服务器行业以老牌企业为主 市场由浪潮信息、新华三、联想集团等厂商主导

企业数量来看,2022-2024年,我国服务器相关企业存量稳定保持在1.73万家至1.78万家之间,截至2025年3月18日,我国现存1.79万家服务器相关企业。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隐私计算行业企业CR3超50% 其中星环科技研发投入占比最高

我国隐私计算行业企业CR3超50% 其中星环科技研发投入占比最高

从产业链来看,我国隐私计算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加密芯片、专业处理器等可信硬件;中游为技术提供方,主要有隐私计算垂直企业、综合科技类企业、大数据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硬件产品服务、信息安全企业、云服务企业;下游为应用方,主要为金融、通讯、互联网、政务、医疗等。

2025年03月17日
云计算行业:全球市场微软云、亚马逊云持续领跑 国内市场阿里云表现较突出

云计算行业:全球市场微软云、亚马逊云持续领跑 国内市场阿里云表现较突出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云计算需求的增多,云计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到2024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了5864亿元,其中市场份额占比最高区域为北美洲,占比为53.8%;其次为欧洲,占比为20.5%;第三是亚洲,占比为19.0%。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数据要素行业产业链愈发完善 上市企业中上海钢联、深桑达A合计营收超100亿元

我国数据要素行业产业链愈发完善 上市企业中上海钢联、深桑达A合计营收超100亿元

产业链来看,我国数据要素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设备供应,包括IT设备、电源设备、服务器、光模块、计算机信息系统、基础软件等;中游为数据服务,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流通、生态保障等环节;下游应用于金融、医疗、教育、政务、交通等领域。

2025年03月13日
【产业链】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与算法,基础硬件包括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传感器,基础软件与算法包括操作系统、算法、数据存储等;中游为技术层,包括AI芯片、类脑芯片、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开发平台、数据标注、数据清洗与预处理;下游为应用层,包括智慧交通、工业制造、医疗领域、金融行业、教育行业领域

2025年02月27日
【产业链】我国生成式AI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生成式AI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生成式AI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数据、算力等软硬件产品;中游为模型层,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两类;下游为应用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产生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在内的多种模态的内容,并应用于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

2025年02月21日
【产业链】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材料和关键部件,包括电子元器件、IC芯片、传感器、分立器件、PCB等;中游为智能控制器制造,包括电子型智能控制器、标准型智能控制器、通讯型智能控制器等;下游为应用领域,包括家用电器、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电动工具、工业设备、智能建筑等。

2025年02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