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汽车后市场O2O领域投资正进入“寒冬” 95%项目将倒下?

        导读:汽车后市场O2O领域投资正进入“寒冬” 95%项目将倒下?易观智库统计分析,2015年汽车后市场电商行业的投融资有超过五成为A轮前融资,超过三成为A轮融资;B轮及以上不到10%。

        在2014年和2015年的资本蜂拥之后,汽车后市场的O2O模式正经历严峻考验,相关投资正进入“寒冬”。

  易观智库统计分析,2015年汽车后市场电商行业的投融资有超过五成为A轮前融资,超过三成为A轮融资;B轮及以上不到10%。2016年将会有大批A轮及A轮之前融资阶段的创业型企业因资金断裂、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而倒闭或被并购,最终退出市场。

  “现在处于最低谷阶段,还有很多人在里面‘游’,但是能‘游’多久,都不知道。”广东省汽车用品商会会长潘劲松说。

  ●95%项目将倒下?

  目前,资本“寒冬”席卷整个汽车后市场O2O行业,有多个项目正在关闭上门业务。

  “这是业内关注的事情,过去几年,很多人都去搞这个O2O平台,有的还花了不少钱,但是成功的却很少,几乎还没有见到,大部分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目前还是以死在沙滩上的居多。”潘劲松认为,目前经济大环境不好,再加上成功的项目太少、失败的项目太多,导致资本进入也变得极为谨慎。

  据中经车视界报道,8月26日,汽车配件B2B平台中驰车福宣布启动C轮10亿元的融资。被问到如何看待今年的汽车后市场资本寒冬时,中驰车福董事长张后启表示,“今年(后市场)的确很少有大额融资,但C轮融资我们进展得很顺。市场上的投资人之前烧了很多钱,现在越来越谨慎,但我们是很稳的。曾经我们没有烧钱,估值不高,所以我们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虽然2016年偶有融资案例出现,但在潘劲松看来,此前的大部分汽车后市场O2O都将以倒闭收场。“虽然去年的时候他们比较乐观,但我当时就认为,肯定会死掉一大批,95%都会死掉,剩下的5%还要以观后效,看看他们未来到底怎么发展。”

  “汽车后市场的万亿桂冠最终花落谁家,在未来还需要一场‘大拼杀’。”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专职副会长姚峻此前告诉记者,中国汽车后市场的“水很深”,有不少前车之鉴。2007年,有美国花旗集团参与风投的“优配”正式运营,号称投资1亿美元打造中国版的AutoZone(美国最大汽车零件销售连锁企业)。当时很多人将其当成行业的风向标并寄予厚望,希望能带领行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但是,“优配”并未能承担起历史使命,很快就因竞争和战略失误成为了汽配行业的匆匆过客。

  对此,姚峻认为,“这就说明还有待行业不断探索。商机很大,大海很深,汹涌澎湃,你能不能‘游’过去,‘游’过去才是英雄。”

  ●突破=资本+资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汽车后市场O2O接下来的惨烈竞争中,仅仅只有资金盲目进场并不被业内看好,其更看重的是有供应链等资源优势与资本结合。

  酷斯特车品创始人李伟介绍,他创办的电商平台目前日均订单在2000元左右,销售额30万元到40万元,同时在广州和深圳各有一家线下的实体自营店,目前30%到40%的订单是需要在线下安装的。

  “我2002年开始做电商,我们是从草根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生存之道就是每一天都有利润,不断寻找车主的需求,寻找蓝海和利润高品质好的产品。”李伟认为,做企业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利润和规模,有利润和规模的同时风投也会进来。

  “未来发展其实有很多方向,第一是扩充产品线和车型,我们现在只做了18个车型,但市面上有两三百个车型;第二则是我们想自建平台。但每一个方向都需要大量资金,我们目前没有风投,就必须要考量自己的盈利状况,这也是我们目前的短板。”

  在李伟看来,为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确需要风投和资金,但又不仅仅只是资本。“我们需要资本,但更多还是希望要有资源:管理现代化企业的经验、上市的辅导、行业内的人脉、供应链优势等。”

  易观智库的报告同样显示出在后续竞争中对资源的重视。“2015年,一些后市场传统整车厂及零部件厂商的电商业务起步较晚,目前仍在完善供应链、布局线下服务门店的初期阶段。但考虑到这些企业所具备的供应链能力、议价能力、以及线下维修保养能力,其所建立的后市场电商平台在资本逐步回冷的阶段将体现出更强的生存能力。”

  “我估计最近这一两年不会有太大的突破,而且对于并购洗牌一边是悄悄地进行;一边是比较谨慎,在这个时候还不谨慎的话,很容易掉进窟窿里。”潘劲松认为,相关企业如果运作到位,有持续的经济投入,决策方向和平台架构又比较正确,可能会走得更远更久,而且也更容易成功。

  在资本“寒冬”侵袭之际,对于今年明年可能出现的行业大洗牌,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都将是一件大概率的事件。对此,李伟认为,这对行业而言并不是坏事,“行业洗牌是有可能的,而且我也很期待这种可能的发生,可以把资源更加集中化,避免不必要的损耗。把网点和车主体验做得更好,虽然价格会有一定上升,但服务同样也会上升。”

参考《2016-2022年中国社区O2O行业规模现状及十三五盈利空间评估报告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来源 中国报告网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数字营销行业:蓝色光标稳居龙头 企业竞争激烈 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数字营销行业:蓝色光标稳居龙头 企业竞争激烈 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数字营销行业分为四个梯队,按营收规模来看,蓝色光标为中国数字营销行业中唯一营收规模超500亿元的厂商,位列行业头部;营收规模在100亿元-500亿元的厂商位居第一梯队,代表性企业为利欧集团和浙文互联;营收规模在50亿元-100亿元的厂商位居第二梯队,代表性企业为三人行、思美传媒和天龙集团等。

2025年04月02日
我国服务器行业以老牌企业为主 市场由浪潮信息、新华三、联想集团等厂商主导

我国服务器行业以老牌企业为主 市场由浪潮信息、新华三、联想集团等厂商主导

企业数量来看,2022-2024年,我国服务器相关企业存量稳定保持在1.73万家至1.78万家之间,截至2025年3月18日,我国现存1.79万家服务器相关企业。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隐私计算行业企业CR3超50% 其中星环科技研发投入占比最高

我国隐私计算行业企业CR3超50% 其中星环科技研发投入占比最高

从产业链来看,我国隐私计算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加密芯片、专业处理器等可信硬件;中游为技术提供方,主要有隐私计算垂直企业、综合科技类企业、大数据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硬件产品服务、信息安全企业、云服务企业;下游为应用方,主要为金融、通讯、互联网、政务、医疗等。

2025年03月17日
云计算行业:全球市场微软云、亚马逊云持续领跑 国内市场阿里云表现较突出

云计算行业:全球市场微软云、亚马逊云持续领跑 国内市场阿里云表现较突出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云计算需求的增多,云计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到2024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了5864亿元,其中市场份额占比最高区域为北美洲,占比为53.8%;其次为欧洲,占比为20.5%;第三是亚洲,占比为19.0%。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数据要素行业产业链愈发完善 上市企业中上海钢联、深桑达A合计营收超100亿元

我国数据要素行业产业链愈发完善 上市企业中上海钢联、深桑达A合计营收超100亿元

产业链来看,我国数据要素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设备供应,包括IT设备、电源设备、服务器、光模块、计算机信息系统、基础软件等;中游为数据服务,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流通、生态保障等环节;下游应用于金融、医疗、教育、政务、交通等领域。

2025年03月13日
【产业链】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与算法,基础硬件包括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传感器,基础软件与算法包括操作系统、算法、数据存储等;中游为技术层,包括AI芯片、类脑芯片、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开发平台、数据标注、数据清洗与预处理;下游为应用层,包括智慧交通、工业制造、医疗领域、金融行业、教育行业领域

2025年02月27日
【产业链】我国生成式AI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生成式AI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生成式AI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数据、算力等软硬件产品;中游为模型层,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两类;下游为应用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产生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在内的多种模态的内容,并应用于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

2025年02月21日
【产业链】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材料和关键部件,包括电子元器件、IC芯片、传感器、分立器件、PCB等;中游为智能控制器制造,包括电子型智能控制器、标准型智能控制器、通讯型智能控制器等;下游为应用领域,包括家用电器、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电动工具、工业设备、智能建筑等。

2025年02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