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工具类上市软件公司美图秀秀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情况分析

 导读: 我国工具类上市软件公司美图秀秀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情况分析。美图秀秀戳破了“有流量就能变现”的互联网经典思维,能不能通过巨额流量锁定用户、独占市场,才是美图变现的关键。 

参考《2017-2022年中国软件测试行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美图秀秀戳破了“有流量就能变现”的互联网经典思维,能不能通过巨额流量锁定用户、独占市场,才是美图变现的关键。 

        如果没有美图秀秀,朋友圈里的自拍至少会少一半。 

        截至20166月,从美图秀秀、美颜相机到美拍、潮自拍等应用,美图的系列产品已经覆盖超过11亿台移动设备,月活用户量高达4.46亿。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上,能实现如此高用户数据的,只有微信、支付宝、百度搜索这样的巨头级应用。 

        但美图的市场地位,离BAT差得还太远。 

        高流量下的营收迷思 

        圈用户,圈流量,做体量。 

        互联网世界一直有一条信念——“先把用户规模做大,有了流量就能变现。” 

        在这条信念的指导下,多少创业者、投资人前仆后继地拥入“圈用户”的大军。他们相信,烧钱、亏损都是暂时的,只要有了用户,就会有盈利模式。“流量终将变现”是他们咬牙坚持的核心动力。 

        伴随美图公司的上市招股书公开,投资人眼镜碎了一地,创业者看得胆颤心惊。 

        在美图的上市招股书中,截至2016630日,美图月活跃用户4.46亿,其中美图秀秀月活跃数1.03亿,美拍月活跃数1.41亿,美颜相机月活跃数1.13亿。BeautyPlus月活跃数3 600万,潮自拍月活跃数2 400万,美妆相机月活跃数1 700万。 

        作为一个工具类App,这样的流量成绩,可谓十分靓丽,与之对应的收入数据愈发显得惨淡。 

        2016年上半年,美图营收5.855亿元,其中95.1%都来自于手机硬件销售,营收可以被看作严重依赖硬件。问题是美图从2013年开始做手机,目前为止一共销售了98.24万台手机,对比4.46亿的月活跃用户,只有约0.22%的用户认可美图秀秀品牌,从使用软件的免费用户,变成了购买手机的付费用户。 

        这意味着有高达99.78%的美图用户并没有直接成为付费用户,4.46亿用户体量带来的流量变现还不到3千万元。如果对比美图系应用11亿移动终端的覆盖量,用户付费率还会更低。“有流量就能变现”这一被互联网创业者们奉为经典的定理,似乎正在失灵。 

        人们不禁要问,工具类App还有未来吗? 

        移动互联网企业数的爆炸式增长,掩盖了大量创业企业的退出与死亡。那些提供基础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微型创业团队,历经漫长寒冬,即便获得了个别VC的支持,在商业模式和营收的探索上也举步维艰。 

        对这类公司而言,工具类的应用和基础性的服务,如声音、天气、图片、LBS,在社会的观望、媒体的揣测、大公司可能的复制性竞争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之下,不知不觉间“进化”到公益性服务。于是,事你要做,想赚钱门都没有。 

        在资本寒冬下,叫好不叫座往往意味着退出或死亡。 

        2015年底,印象笔记App裁减了大约18%的员工,并将关闭10个海外办公室中的3个。 

        作为第一批“独角兽”工具类App中的一员——印象笔记,最高时估值超过10亿美元。 

        20167月,曾排在应用分发市场第一名App的碗豆荚卖身给阿里巴巴。2013年,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91手机助手时,豌豆荚还是行业龙头。短短两年时间,一边是市场被BAT逐渐蚕食,另一边是守着巨大流量却找不到有效的变现方式。 

        不论是美图,还是印象笔记、豌豆荚,乃至更早的墨迹天气、万年历,工具类产品的特点是功能极致专注,可以靠某一方面的优势快速积累大量用户。但是,工具类软件的缺点是只能在用户需要时被使用,即使做到了同行里的第一,在用户没有需求的时候也谈不上用户黏性。 

        201510月,美图CEO吴欣鸿为美图制定的三大发展战略是国际化、平台化、商业化,“之所以把商业化放在最后,是因为我们没有特别急迫需要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 

        9年前,吴欣鸿曾用3天时间做了“火星文转换器”,仅一年的时间便带来了4 000~5 000万的90后用户。当用户规模达到增长边界、产品形态趋于定型时,商业空间在哪里?做这款产品的时候,他没有想过赚钱,推出来后也很难找到盈利模式。 

        在美图秀秀身上,这个相似的故事会有不同的结局吗? 

        软与硬的探索 

        作为一款工具类App的产品,美图的未来走向会有几种可能? 

        第一,为应用付费。为应用付费的关键来自于工具的实用性、习惯性甚至必须性。美图也许具备了付费的基础可能,但整个移动互联网环境对流量的贪婪,以及投资者对用户数据的偏爱,付费下载并没有商业基础。 

        第二,刊登广告。当烧钱大户共享出行领域时,各类明星、企业、电视节目以冠名的形式出现在“滴滴们”的分享链接上。这虽然是最直接的变现方式,但不会带来指数级的营收想象空间。 

        第三,图片社区。Facebook花费7亿美元收购的Instagram,如今已经估值350亿美元,社交、互动是后者与美图最大的区别。但产业环境、社交习惯的不同,这条路也注定充满挑战。

        美图秀秀董事长蔡文胜在纽约老虎基金全球年会上,说过一句令人动容的话。 

        25年前,我只想能够偷渡到纽约来打工,今天却可以在全球资本精英面前讲述自己创建美图秀秀公司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蔡文胜提到了美图未来盈利的两个方向。 

        第一条路是软件,包括广告、游戏、电商和图片大数据。在蔡文胜看来,广告收入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游戏、电商变现空间也十分巨大,图片大数据则是布局未来的爆发点。第二条路是智能硬件。尽管以美图手机为主的硬件出货量不高,但是接近20%的毛利率,却高出同行不少。 

        方向虽美,但软硬两条路都很艰难。 

        美图招股说明书披露,2014年上线的美拍,如今已拥有1.41亿月活跃用户,用户每天使用美拍的平均时长为31.5分钟。在短视频领域中,美拍占据着行业第二的位置。但用百度指数把短视频领域当下几个佼佼者做比较,却发现在最重要的用户搜索趋势中,美拍被搜索的频率远远落后于快手和秒拍,仅能排在行业第三。 

        美图积累下来的4.46亿月活跃用户,无论是从手机用户转化率还是美拍转化率来看,证明用户忠诚度并不高,关联产品的消费性也不强。工具类App的用户黏度低、品牌延展性弱这一缺点,在美图身上还是很明显。 

        短视频和手游到底是否赚钱?在美图秀秀招股说明书中有详细披露,在“互联网服务及其他”收入一栏中,分为在线广告收入和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其中,“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就是指短视频和手游项目。 

        2013-2015年,美图秀秀分别实现了营收3.1万元、151.9万元和204.7万元。这又是一组“数量级”的反差数据,拥有上亿的月活跃用户,年营收却只有百万之级。 

        坐拥海量用户,但如何实现用户转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领域脱颖而出,取得行业领先的地位?如何在短视频领域找到盈利模式?这都是美图秀秀要直面的问题。 

        在智能硬件领域,美图也让人乐观不起来。 

        据披露,目前美图的智能手机研发人员共有148人,这支专营团队仅负责手机的设计及研发,制造、渠道、仓储、保修等环节都由第三方完成。这与小米、锤子等互联网手机的轻运营模式几乎如出一辙。 

        做智能硬件当然需要大手笔的投入,在做手机之前的5年,美图一共完成了两轮融资,但数额只有数百万美元而已。而2013年做手机之后的3年间,美图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钱都花在了智能硬件领域。 

        然而,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以来,美图5款手机的年销量分别是:2.8万台、27.8万台、38.8万台和28.9万台。三年多来,美图秀秀的手机销量不温不火,常年挤不进全国手机销量榜单,累计销量还不到100万台。作为对比,同样以拍照为核心功能之一的OPPO手机,2015年实际销量已超过5 000万台。 

        吴欣鸿做手机的动力源(600405,股吧)于两句又理想又落地的答案,“你不觉得做手机很牛吗?”“硬件卖得好的话是可以挣钱的。”只是在“很牛”与“挣钱”之间,美图还没有找到连接两个点的路径。 

        两点之间不只情怀 

        作为颜值的守护者,美图自己的颜值没有想象中那么“美”。 

        在美图的招股说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截至2016年上半年,净亏损人民币22亿元,累计巨亏近62.26亿元。但也有数据指出,美图秀秀其实只累计亏损了11.39亿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出在招股书中的财务报表标准上。如果采用的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则要计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和“股权激励”的部分。由于美图秀秀前后一共进行了5轮融资,融资总额达5.01亿美元。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投资机构拿到的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按照投资的游戏规则,美图秀秀每一轮融资之后估值都会越来越高,同时优先股的公允价值提高,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优先股的公允价值越高,则财务报表中显示的亏损越大。 

        如果采用美国上市所公认的一般会计原则(GAAP),则不会计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这一项,于是美图的累计亏损则是11.39亿元。 

        美图的经营数据没有招股说明书上那样凄惨。超过62亿元的巨亏中,只有11.39亿元可以被视为经营性亏损。只是,美图既然选择在香港上市,自然必须得使用港股采用的IFRS标准。 

        这部分亏损其实就是美图提前预支了上市的募资,从投资人那里获得的“高息借贷”。但是美图年年亏损,投资人的权益亏损加上融资成本这个坑总得找人填上,于是等到美图上市以后,这些“欠债”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转移了——都要由中小股民埋单的。 

        如果美图最终以50亿美元的估值在香港上市,将创造继腾讯之后,港股市场最大的互联网IPO案例。这样的关注效应也是美图想要的,除去资本市场的因素,美图在香港上市也是为了更贴近用户,这种贴近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吸引新的用户流量,以及提高现有用户的付费率。 

        吴欣鸿反复强调自己首先是一个产品经理而不是公司的CEO。他最核心的事不是做管理,而是把产品做好,把用户需求弄明白。把这句话再往下解读就是,产品做好了才会有用户,有了流量自然就能变现。 

        一个产品经理可以只关注产品本身,但一个公司的CEO应该明白,在很牛的产品与赚钱的产品之间,不能空有理想和情怀。 

        以手机为例。没有渠道优势的美图只能依赖分销体系出货,2016年上半年,只有25.5%的手机是由美图直接销售的,大部分销售依赖于7家分销商和7家大陆地区零售商。与之相对的,是OPPO在全国拥有渠道网点20万个,直营店6 000多家。28.9万台销量与5 000万台销量的差距,不只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研发、供应链、营销、渠道等一系列传统但现实的商业运转体系。 

        蔡文胜曾直言不讳:“创业就是赚钱,投资就是用钱来赚钱!” 

        但在美图秀秀这个他引以为傲的创业项目上,至少目前蔡文胜还没有找到赚钱的最佳路径。这个一手撑起中国颜值半边天的男人,坐在月活跃数4亿的流量巨川之上,却只能画饼充饥。 

        与此同时,承载这个巨川的成本正变得越来越贵,带宽及服务器托管费用由2013年的206万元激增至6 597万元,涨幅3 200%。分流这一巨川的河道也越来越多,除了美图秀秀的第一位置相对稳固,电商、手游、短视频、美颜手机,都让美图面临的是白热化的竞争。只讲情怀,到不了终点。

        满足了用户“外在美”的需求,美图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内在美”。 

        国际化、平台化、商业化,这是2015年时美图的发展战略。如果把这个顺序反过来,商业化、平台化、国际化,也许美图现在的状况会完全不同。 

        美图秀秀、有道云笔记、滴滴出行、大姨吗、墨迹天气……这些基于手机的各类应用型工具,几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途径,但它们却已经拥有了上亿人次的用户规模,估值甚至已经达到几十亿美元。 

        资本市场帮助创业者预支未来,但不少创业者却把它变成了透支未来。工具软件一不小心就沦为了公益软件,先做大用户流量没错,但如果从一开始就不考虑如何赚钱,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未来,时间只会给你一个“我也不知道”的答案。 

        如果要讲理想、讲情怀,美图月生产56亿张照片这一数据比任何故事都更有想象力。美需求、图像平台、人脸识别……美图将用“看见”重新定义人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未来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容纳更多的商机和无限的可能。 

        我们总能找到理由来回避公司如何盈利的问题,上一个时代是“有了流量就能变现”,这一个时代是“拥有数据就拥有了未来”。但如果不能看清现实,而是期望明天总会解决今天的问题,那永远也迈不过现实与未来之间的鸿沟。 

        做到多大用户规模美图才能盈利?五个亿?还是八个亿?用户黏性达到什么程度美图才是安全的?达到多高的市值美图才能实现有效的用户转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搭建起美图社区?形成了社区或者平台,就能构建起健康的商业模式吗? 

        数值终有极限,答案却不在尽头。 

        我们相信创新精神和产品主义的力量,也许在真正找到盈利路径之前,美图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产品价值、用户体验、模式构建……但我们依然要回到商业的本质,回到价值的等价交换上来。 

        大部分工具性产品在回答如何盈利的过程中都会迷失或失败,这关系着实力、资源,甚至包括时机和运气。用户不是乔布斯,他不懂得用设计的眼光看产品,用户也不是商人,他也不会关心你的产品挣不挣钱。 

        我们相信美图终会给出有力的回复,因为它抓住了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什么都阻止不了人类的自拍,更阻止不了一颗爱美的心。但能不能通过预支未来,实现独占市场、锁定用户、建立壁垒,才是美图成长路上的关键。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数字营销行业:蓝色光标稳居龙头 企业竞争激烈 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数字营销行业:蓝色光标稳居龙头 企业竞争激烈 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数字营销行业分为四个梯队,按营收规模来看,蓝色光标为中国数字营销行业中唯一营收规模超500亿元的厂商,位列行业头部;营收规模在100亿元-500亿元的厂商位居第一梯队,代表性企业为利欧集团和浙文互联;营收规模在50亿元-100亿元的厂商位居第二梯队,代表性企业为三人行、思美传媒和天龙集团等。

2025年04月02日
我国服务器行业以老牌企业为主 市场由浪潮信息、新华三、联想集团等厂商主导

我国服务器行业以老牌企业为主 市场由浪潮信息、新华三、联想集团等厂商主导

企业数量来看,2022-2024年,我国服务器相关企业存量稳定保持在1.73万家至1.78万家之间,截至2025年3月18日,我国现存1.79万家服务器相关企业。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隐私计算行业企业CR3超50% 其中星环科技研发投入占比最高

我国隐私计算行业企业CR3超50% 其中星环科技研发投入占比最高

从产业链来看,我国隐私计算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加密芯片、专业处理器等可信硬件;中游为技术提供方,主要有隐私计算垂直企业、综合科技类企业、大数据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硬件产品服务、信息安全企业、云服务企业;下游为应用方,主要为金融、通讯、互联网、政务、医疗等。

2025年03月17日
云计算行业:全球市场微软云、亚马逊云持续领跑 国内市场阿里云表现较突出

云计算行业:全球市场微软云、亚马逊云持续领跑 国内市场阿里云表现较突出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云计算需求的增多,云计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到2024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了5864亿元,其中市场份额占比最高区域为北美洲,占比为53.8%;其次为欧洲,占比为20.5%;第三是亚洲,占比为19.0%。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数据要素行业产业链愈发完善 上市企业中上海钢联、深桑达A合计营收超100亿元

我国数据要素行业产业链愈发完善 上市企业中上海钢联、深桑达A合计营收超100亿元

产业链来看,我国数据要素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设备供应,包括IT设备、电源设备、服务器、光模块、计算机信息系统、基础软件等;中游为数据服务,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流通、生态保障等环节;下游应用于金融、医疗、教育、政务、交通等领域。

2025年03月13日
【产业链】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神经网络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与算法,基础硬件包括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传感器,基础软件与算法包括操作系统、算法、数据存储等;中游为技术层,包括AI芯片、类脑芯片、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开发平台、数据标注、数据清洗与预处理;下游为应用层,包括智慧交通、工业制造、医疗领域、金融行业、教育行业领域

2025年02月27日
【产业链】我国生成式AI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生成式AI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生成式AI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数据、算力等软硬件产品;中游为模型层,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两类;下游为应用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产生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在内的多种模态的内容,并应用于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

2025年02月21日
【产业链】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智能控制器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基础材料和关键部件,包括电子元器件、IC芯片、传感器、分立器件、PCB等;中游为智能控制器制造,包括电子型智能控制器、标准型智能控制器、通讯型智能控制器等;下游为应用领域,包括家用电器、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电动工具、工业设备、智能建筑等。

2025年02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