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船舶工业面临重大挑战

       内容提示:专家预测,未来经济发展总体将呈现小幅波动的特征,预计2012年新船成交量较2011年将进一步下滑,全年订单成交量在7000万~7500万载重吨。新船价格方面,常规船舶尤其是散货船价格上仍将有可能继续下跌,但幅度有限;高技术船舶价格相对稳定,部分船舶有可能小幅上扬。

       近日从中国船舶工业协会获得的消息表明,2011年1~11月,船舶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造船完工量持续增长。但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不利影响,新承接船舶订单大幅减少,手持船舶订单持续下降,船舶工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造船完工量、工业总产值保持增长


       2011年1~11月,全国造船完工量61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8%。11月当月完工656万载重吨,环比增长56.2%,但比上年同期下降26.5%。


       1~11月,新承接船舶订单336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7.3%。11月当月新接394万载重吨,仅为上年同期的40%。我国新承接船舶仍然是以散货船为主,占比高达70.8%,全集装箱船占11.5%,油船占7.7%。


  由于新承接船舶订单已连续11个月低于造船完工量,致使手持船舶订单加速下降。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6270万载重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7.4%。


       去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1536个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76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小幅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产值5451亿元,同比增长22.7%;船舶配套业产值832亿元,同比增长33.2%;船舶修理及拆船业产值724亿元,同比增长15.1%。


       出口交货值增幅下降 主营业务收入继续增长


       2011年1~11月,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913亿元,同比增长14.1%,增幅下降3.1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2504亿元,同比增长14.8%;船舶配套业90亿元,同比增长10.2%;船舶修理及拆船业276亿元,同比增长8.9%。


       1~11月,全国完工出口船舶5182万载重吨,占全国造船总量的83.9%;新承接出口船订单2516万载重吨,占新接订单总量的74.7%;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3666万载重吨,占全部手持订单总量的84%。


       去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34亿元,同比增长25.7%,增幅下降2.5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4294亿元,同比增长26.6%;船舶配套业687亿元,同比增长31.1%;船舶修理及拆船业592亿元,同比增长14.7%。


       利润提高订单向重点企业集中


       2011年1~10月,船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9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船舶制造业362亿元,同比增长27.5%;船舶配套业35亿元,同比增长19.5%;船舶修理及拆船业29亿元(主要为拆船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14.7%。

       金融危机以来,船舶市场迅速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承接新船订单向建造技术先进、质量好的优势企业集中。去年1~11月,重点监测企业承接新船订单2800万载重吨,占全部新承接订单的83.1%,11月份当月承接各类船舶订单300万载重吨,其中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4艘1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承接2艘20.6万吨矿砂船、中国长航金陵船厂批量承接了9艘散货船。

 


       船舶制造企业效益存在下滑风险


       受美欧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融资成本大幅上升。2011年全球造船市场成交量出现下滑。据英国克拉克松公司统计,2011年1~11月全球新船成交590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4.1%。而2011年世界造船完工量已经达到1.4亿吨,随着手持订单的不断消耗,今后全球造船产量将会呈逐年下降的态势。新船需求不足将继续困扰船厂,造船企业“接单难”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受航运市场极度低迷及船东亏损严重的影响,船舶修理企业整体的业务量比上年略有下降。统计显示,去年1~11月,重点监测企业完成修船3444艘,同比下降6.9%。效益方面,除中海工业有限公司外,其他以修船为主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20%,利润降幅达20%~70%。


       尽管船舶行业经营总体上保持平稳,但从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分析,船舶制造企业效益存在下滑的风险。统计显示,去年1~10月,船舶制造企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同比分别上涨了53.6%和33.4%,高于主营业务收入27和6.7个百分点。受连续加息和船东首付款比例大幅下降等因素的影响,1~10月份船舶行业利息支出31.5亿元,同比增长10.5%。截止到10月末,企业应收账款金额达到469.1亿元,同比增长39.6%。与此同时,船舶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和亏损企业数量明显增加,1~10月,船舶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30.27亿元,同比增长40.6%;亏损企业数239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8个,亏损面约为15.5%,比去年大幅提高。


       专家预测,未来经济发展总体将呈现小幅波动的特征,预计2012年新船成交量较2011年将进一步下滑,全年订单成交量在7000万~7500万载重吨。新船价格方面,常规船舶尤其是散货船价格上仍将有可能继续下跌,但幅度有限;高技术船舶价格相对稳定,部分船舶有可能小幅上扬。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氢气压缩机行业:国产企业仍需继续发力 其中中鼎恒盛专利数量占比最大

我国氢气压缩机行业:国产企业仍需继续发力 其中中鼎恒盛专利数量占比最大

从专利占比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9月,中鼎恒盛氢气压缩机的专利数量最多,达到53个,占整体专利数量的15%,其次为艾普压缩机,氢气压缩机专利占比达到9.6%。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建筑机器人‌行业参与主体类型众多 但产业整体聚集效应较好

我国建筑机器人‌行业参与主体类型众多 但产业整体聚集效应较好

企业布局来看,我国建筑机器人业内代表企业市场份额占比均不高。按建筑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来看,2023年,美的集团以330.17亿元的业务收入位列第一。

2024年11月14日
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集中度较低 五洋自控市场份额占比相对较大

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集中度较低 五洋自控市场份额占比相对较大

市场份额来看,2023年中国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03.6亿元,其中五洋自控市场份额约为7.5%,占比最大;大洋泊车市场份额为5.8%,占比第二;广日股份市场份额约3.9%。

2024年10月22日
我国刀具行业:硬质合金刀具为主要种类 江苏省、广东省企业注册量较多

我国刀具行业:硬质合金刀具为主要种类 江苏省、广东省企业注册量较多

刀具在机械制造中主要作用是切削加工、成型加工、冲击加工、磨削加工等,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随着我国工业制造行业发展,对刀具需求也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刀具行业消费规模约为500亿元,同比增长7.76%。

2024年10月15日
我国叉车行业企业集中度较高 市场竞争呈“三足鼎立”局面

我国叉车行业企业集中度较高 市场竞争呈“三足鼎立”局面

叉车具有高效、安全、操作灵活等特点,是现代物流和运输行业的重要工具,而随着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对叉车需求也增加。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我国叉车销量从60.83万台增长到了117.38万台。

2024年10月14日
我国焊接钢管行业:产能主要集中于华北区域 江苏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我国焊接钢管行业:产能主要集中于华北区域 江苏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焊接钢管具有伸缩性、抗压性强、耐腐蚀性强和安装维护便利等特点,所以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石油、天然气、供水、排水等领域。从产量来看,2021年之后我国焊接钢管产量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焊接钢管产量为6415.1万吨,同比增长8.8%;2024年1-8月我国焊接钢管产量为3872.9万吨,同比下降9.3%。

2024年09月25日
我国塑料机械行业: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占据 本土企业主要集中于中端市场

我国塑料机械行业: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占据 本土企业主要集中于中端市场

当前塑料已经在社会中广泛应用,在2023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为7488.5万吨,同比增长3.0%;而塑料制品产量的增长,也为塑料机械需求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从营业收入来看,2013年到2022年我国塑料机械行业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98.93亿元增至2022年的883.76亿元,年复合增速达6.56%。

2024年09月24日
我国谐波减速器行业:日本企业哈默纳科市场份额占比最高 其次为本土企业绿的谐波

我国谐波减速器行业:日本企业哈默纳科市场份额占比最高 其次为本土企业绿的谐波

而随着下游机器人等行业发展,对谐波减速器的需求增长,这也带动了谐波减速器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3年我国谐波减速器行业市场规模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谐波减速器行业市场规模为24.9亿元,同比增长18.57%。

2024年09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