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船舶工业面临重大挑战

       内容提示:专家预测,未来经济发展总体将呈现小幅波动的特征,预计2012年新船成交量较2011年将进一步下滑,全年订单成交量在7000万~7500万载重吨。新船价格方面,常规船舶尤其是散货船价格上仍将有可能继续下跌,但幅度有限;高技术船舶价格相对稳定,部分船舶有可能小幅上扬。

       近日从中国船舶工业协会获得的消息表明,2011年1~11月,船舶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造船完工量持续增长。但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不利影响,新承接船舶订单大幅减少,手持船舶订单持续下降,船舶工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造船完工量、工业总产值保持增长


       2011年1~11月,全国造船完工量61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8%。11月当月完工656万载重吨,环比增长56.2%,但比上年同期下降26.5%。


       1~11月,新承接船舶订单336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7.3%。11月当月新接394万载重吨,仅为上年同期的40%。我国新承接船舶仍然是以散货船为主,占比高达70.8%,全集装箱船占11.5%,油船占7.7%。


  由于新承接船舶订单已连续11个月低于造船完工量,致使手持船舶订单加速下降。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6270万载重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7.4%。


       去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1536个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76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小幅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产值5451亿元,同比增长22.7%;船舶配套业产值832亿元,同比增长33.2%;船舶修理及拆船业产值724亿元,同比增长15.1%。


       出口交货值增幅下降 主营业务收入继续增长


       2011年1~11月,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913亿元,同比增长14.1%,增幅下降3.1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2504亿元,同比增长14.8%;船舶配套业90亿元,同比增长10.2%;船舶修理及拆船业276亿元,同比增长8.9%。


       1~11月,全国完工出口船舶5182万载重吨,占全国造船总量的83.9%;新承接出口船订单2516万载重吨,占新接订单总量的74.7%;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3666万载重吨,占全部手持订单总量的84%。


       去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34亿元,同比增长25.7%,增幅下降2.5个百分点。其中船舶制造业4294亿元,同比增长26.6%;船舶配套业687亿元,同比增长31.1%;船舶修理及拆船业592亿元,同比增长14.7%。


       利润提高订单向重点企业集中


       2011年1~10月,船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9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船舶制造业362亿元,同比增长27.5%;船舶配套业35亿元,同比增长19.5%;船舶修理及拆船业29亿元(主要为拆船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14.7%。

       金融危机以来,船舶市场迅速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承接新船订单向建造技术先进、质量好的优势企业集中。去年1~11月,重点监测企业承接新船订单2800万载重吨,占全部新承接订单的83.1%,11月份当月承接各类船舶订单300万载重吨,其中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4艘10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承接2艘20.6万吨矿砂船、中国长航金陵船厂批量承接了9艘散货船。

 


       船舶制造企业效益存在下滑风险


       受美欧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融资成本大幅上升。2011年全球造船市场成交量出现下滑。据英国克拉克松公司统计,2011年1~11月全球新船成交590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4.1%。而2011年世界造船完工量已经达到1.4亿吨,随着手持订单的不断消耗,今后全球造船产量将会呈逐年下降的态势。新船需求不足将继续困扰船厂,造船企业“接单难”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受航运市场极度低迷及船东亏损严重的影响,船舶修理企业整体的业务量比上年略有下降。统计显示,去年1~11月,重点监测企业完成修船3444艘,同比下降6.9%。效益方面,除中海工业有限公司外,其他以修船为主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20%,利润降幅达20%~70%。


       尽管船舶行业经营总体上保持平稳,但从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分析,船舶制造企业效益存在下滑的风险。统计显示,去年1~10月,船舶制造企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同比分别上涨了53.6%和33.4%,高于主营业务收入27和6.7个百分点。受连续加息和船东首付款比例大幅下降等因素的影响,1~10月份船舶行业利息支出31.5亿元,同比增长10.5%。截止到10月末,企业应收账款金额达到469.1亿元,同比增长39.6%。与此同时,船舶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和亏损企业数量明显增加,1~10月,船舶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30.27亿元,同比增长40.6%;亏损企业数239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8个,亏损面约为15.5%,比去年大幅提高。


       专家预测,未来经济发展总体将呈现小幅波动的特征,预计2012年新船成交量较2011年将进一步下滑,全年订单成交量在7000万~7500万载重吨。新船价格方面,常规船舶尤其是散货船价格上仍将有可能继续下跌,但幅度有限;高技术船舶价格相对稳定,部分船舶有可能小幅上扬。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无人机行业:相关注册及运营企业量持续增长 大疆创新、亿航智能处第一梯队

我国无人机行业:相关注册及运营企业量持续增长 大疆创新、亿航智能处第一梯队

政策支持和技术发展,使得无人机在农业、物流、测绘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从注册量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无人机全行业注册量持续提升,到2023年我国无人机全行业注册量为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5%。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精密行星减速器行业:机床为最大应用领域 日本新宝市场占比最高

我国精密行星减速器行业:机床为最大应用领域 日本新宝市场占比最高

从下游应用情况来看,我国精密行星减速器行业应用占比最高的机床,为25%;其次为新能源设备、工业机器人,占比均为20%;第三是服务机器人,占比为10%。

2025年03月29日
我国激光设备市场集中度较低 大族激光、华工科技处第一梯队

我国激光设备市场集中度较低 大族激光、华工科技处第一梯队

从行业竞争梯队来看,位于我国激光设备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大族激光、华工科技,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海目星、联赢激光、亚威股份、弘亚数控等,营业收入在1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位于行业第三梯队的企业为其他企业,营业收入小于10亿元。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拖拉机行业:中型拖拉机为市场主流产品 市场呈现双寡头竞争格局

我国拖拉机行业:中型拖拉机为市场主流产品 市场呈现双寡头竞争格局

拖拉机按大小可分为大型拖拉机、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从产量占比来看,在2024年我国拖拉机销量占比最高为中型拖拉机,销量为23.65万台,占比为48.3%;其次为小型拖拉机,销量为14.1万台,占比为28.8%;第三是中型拖拉机,销量为11.18万台,占比为22.9%。

2025年03月24日
我国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销售持续增长 行业集中度较高 CR3份额占比超50%

我国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销售持续增长 行业集中度较高 CR3份额占比超50%

随着农业智慧化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技术不断发展,星期六不断增长,销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3年我国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销量从0.69万套增长到了10.14万套,连续五年销量增长。

2025年03月18日
我国农业机械行业:江苏省相关企业注册量远高于其他省市 中联重科处第一梯队

我国农业机械行业:江苏省相关企业注册量远高于其他省市 中联重科处第一梯队

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到2024年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100亿元,同比增长4.1%。

2025年03月17日
我国空分设备行业市场企业集中度较高 杭氧股份市场份额占比最大

我国空分设备行业市场企业集中度较高 杭氧股份市场份额占比最大

空分设备具有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等优点,主要生产氧气、氮气、氩气等气体,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医疗等领域。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空分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到2023年我国空分设备行业市场规模为415.5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5年03月11日
我国风电整机制造行业集中度较高 主要上市公司国内外市场均有布局

我国风电整机制造行业集中度较高 主要上市公司国内外市场均有布局

产业链来看,我国风电整机制造行业上游为零部件供应环节,包括叶片、塔筒、齿轮箱、轴承等;中游为风电整机制造环节,下游为风电场的建设与运营。

2025年02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