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人们分析一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往往采用“五因素模型”来进行,主要包括现有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潜在进入者的竞争、替代品的威胁、供应方讨价还价的力量和需求方讨价还价的力量。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2004年我国食品机械进出口总额为3.52亿美元,同比下降60.1%。其中食品机械进口额为2.73亿美元,同比下降62.1%;食品机械出口额为0.79亿美元,同比下降51.5%。按照净出口指数模型计算,2004年我国食品机械市场竞争力指数为-0.6。该数字说明了我国食品机械处于较高比较劣势的地位,其市场竞争力较差;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的增长方式,仍缺乏总体质量上的快速提升。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客观分析我国食品机械的市场竞争形势,同时也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以获取竞争优势。按照“五因素模型”理论,对我国食品机械行业市场竞争的内在状况分析如下:
1、现有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
目前我国食品机械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高档产品市场和中低档产品市场的竞争。
(1)高档产品的市场竞争。我国食品机械的高档产品主要是依靠进口或测绘仿制而获得的,许多技术诀窍尚未掌握,创新能力不强和知识产权问题制约了这些高档食品机械的发展。而国外食品机械主要依靠技术优势和技术壁垒而取得对我国食品机械的竞争优势,从而已长期占据我国高档食品机械(如大型化、高精尖等产品)的主要市场份额。此外,国外的食品机械实际上也存在着激烈的相互竞争,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日本等国的食品机械制造企业,也都在利用各自的优势互相争夺我国市场,它们之间谁也不具备垄断全部食品机械市场的能力,只是在部分产品、部分技术和部分材料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垄断特征。因此,我国食品机械的市场竞争,实际上是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我国食品机械行业上的延续;而市场竞争的焦点不是数量,而是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的竞争。
(2)中低档产品的市场竞争。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主要依靠低价位优势参与竞争和占领市场,各企业之间普遍采用价格竞争方式和不断提升质量来赢得市场空间,企业还缺乏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左右市场的主导势力,即使业内强者也只是在个别品种上拥有一定主导优势,而多数产品还处于分散竞争状态。企业之间普遍采取价格竞争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多元化和市场化投资体制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进入到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这导致了我国众多的低端企业无法与外资企业抗衡,形成了所谓的“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从而引起价格竞争。二是我国市场上高档产品是少数,中低档产品是多数,因而市场结构呈现中低档产品的强竞争性。所以中低档产品的竞争方式只能采取价格竞争,而高档产品才存在技术竞争。三是我国多数企业目前还不具备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更多地是依靠模仿国外技术或国内别人的技术而获得短期利益。
2、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是否存在诸多的潜在进入者,主要取决于该行业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仍然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行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可观的平均利润率。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大于主要工业设备制造业销售利润率。
因此,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仍属投资高回报率的行业。二是广阔和可持续的市场前景。从定性的角度,农产品或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永远离不开的必需品,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市场需求还会不断扩大,要求质量更精细,更加健康和安全。从定量来看,2001~2004年我国食品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8%,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因此食品机械制造业具有广阔和可持续的市场前景。三是相对宽松的国家产业政策,对发展食品机械十分有利。其一,国家持续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政策,采取用高新技术代替传统技术、用先进适用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等措施,这为食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其二,国家将长期支持以食品加工为主要对象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的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科技攻关,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替代品的威胁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和农产品生产大国,所以食品机械制造业是不可替代的;只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存在,为其提供技术装备的相关机械制造业就不可被替代。尽管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层出不穷,但都是围绕该行业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等方面而出现的。就某种加工产品和技术装备而言,替代性竞争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且正呈加速替代之势,一些新开发的产品正在或即将替代传统产品、由先进的生产工艺替代落后工艺、先进的生产设备替代落后的技术装备、用高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等等。替代性竞争对现有食品机械制造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替代性竞争为新进入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切入点和潜在竞争优势。据业内专家测算,近年来每年约有1000多家食品机械制造企业停产或倒闭,而每年另有1000家左右的企业诞生并进入该行业,其新进入者主要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面对国有企业的传统阵地,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企业转制,已经打破了过去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旧格局。
4、供应方讨价还价的力量
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的供应方力量是否发达,并不仅仅是因为行业中活跃着许多食品机械制造企业,更是因为供应链或供应体系是否完整、技术是否成熟、产品质量是否可靠、供应和使用企业之间是否保持着稳定和诚信的供应关系等等,而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也是提升供应方力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追求的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方式,那么该企业的生产管理幅度和指挥难度都会大大增加,企业运转的灵活性也会随之降低。其结果是企业的采购成本很难降低,产成品的质量也很难全面提升。从经营机制看,如果生产专业化协作体系发达,供应市场化程度较高,则最终产品的价格、质量、服务都会提高。从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来看,供应商的力量短期内还不会对用户形成垄断市场,只是在个别大型化、技术含量高的进口设备上可能被外国企业所垄断。这主要因为:一是我国食品机械的供应体系和供应链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状态。二是设备供应环节呈现出竞争性的市场格局,以质量竞争和价格竞争为主要表现形式,竞争的结果使供应商利润下降。三是供应商进入市场的门槛不断抬高,连续化、自动化和技术含量高的设备成为发展主流,简单的、传统的、落后的、小型的食品机械已不适应该行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四是旧的组织体制已经打破,但新的组织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散乱无序的格局下,要求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业的竞争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5、需求方讨价还价的力量
从近几年的行业情况看,我国食品机械制造企业受到需求方的压力较大,但在不同细分市场上的压力程度却不尽相同。在一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食品机械产品上,市场势力总体上有利于供方;而在中低档的食品机械产品上,设备制造企业受到市场需求的强大压力,需求方在讨价还价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从需求方的角度看,影响需求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需求数量与供应数量的对比、需求方的集中度和大客户力量、需求方的自组织程度、需求方的支付能力等。此外,也可以从供给方面来分析需求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主要涉及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的对比、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生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政府产业政策等等。从供求方面看,我国食品机械行业绝大多数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强竞争状态,总体生产能力普遍高于市场需求,因而需求方始终处于市场强势地位,即买方市场。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上,有限的市场需求主要被若干个较大型的企业所分割;而在高档产品市场上,尽管国内需求很旺且国内生产企业难以提供的设备,由于国外生产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使购买者的选择余地也很大,实际上讨价还价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国内购买方手里。从竞争形式看,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上,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成为竞争的主角,大多采用价格竞争策略占领有限市场;在高档产品市场上,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不同之处在于:国外企业往往在细分市场上或者某些环节上具有技术优势,它们普遍采取差别化策略占领市场,而不是进行削价竞争。
综合上述分析,扭转我国食品机械市场竞争力较差的被动局面,应抓紧从如下几个方面做文章:一是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食品机械设计、制造和使用等方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的标准,或者采用国内已等效的国际标准。这些标准已被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广泛认同和采用,代表了国际性食品机械技术标准的发展主流。二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人们对食品机械名牌产品的追求越来越明显,知名度高、有信赖感、安全感的名牌产品会增加用户的广泛采用,有利于提升行业的竞争力。所以要注意聚集一定的技术、资金、人才和政策倾斜等措施,不断培育我国食品机械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我国食品机械的名牌产业群。三是加快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过去我国食品机械的更新换代,主要延续了“引进、消化吸收”的发展模式,属于模仿创新的范畴,许多技术诀窍是仿制不出来的。而今,市场发展需要创造食品机械的名牌产品,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应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应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就需要从发展战略和策略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