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随着国际油价的回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复苏势头。长期来看,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需求比较旺盛,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
自去年底国家提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受利好政策影响,海洋工程装备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内容,一下子成为企业、市场、政府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前不久召开的2011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暨海洋工程技术大会上,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的张勇慧全面分析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海工装备市场走势,他指出,随着国际油价的回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复苏势头。长期来看,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需求比较旺盛,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不少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则表示,修炼内功,全面提升海工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项目管理能力,才是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赢得先机的根本。
石油需求是重要市场变量
张勇慧指出,从全球形势来看,石油需求与世界经济发展走势同进同退,而相应的,海工装备市场也供求关系也与油气需求趋势和价格变化息息相关。
反观近两年来的经济走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世界经济跌入谷底;在宏观政策刺激下,2010年世界经济蹒跚前行,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复;但今年以来,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增长速度又稍有回落。与此同时,石油需求也基本随着经济形势上下波动。据介绍,2008年和2009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增长率分别为-0.6%和-1.4%,2010年飙升至3.3%,仅次于2003年4.2%的增长水平。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2011年上半年世界石油消费量达到每天8840万桶,已经超过了2007年的每天8600万桶和2008年每天8580万桶的水平。
在石油需求变化的影响下,近两年来,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产销量也起伏明显。在钻井平台方面,全球钻井平台利用率在2008年持续下滑后,于2009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恢复。同时,钻井平台的租金指数在2010年3月触底后,目前回升明显。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全球各类钻井平台的订单量自2006年的59座持续上升至2008年的60座,2009年骤跌至9座,2010年为31座。然而今年,仅截止到8月底,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在内的钻井平台订单总量就达到69座,此外还有4座辅助钻井平台成交,远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总体而言市场兴旺,处于上升阶段。与钻井平台类似,生产平台订单量在2009年底降到最低水平后,也开始缓慢回升。目前,巴西、美国墨西哥湾、西非三地成为深水装备应用最多的地区,成交金额占到全年金额的85%以上。而在工程船市场,今年以来呈现出不断向好的势头,但由于新造船舶不断投入运营,供大于求的局面仍未扭转,预计今年的订单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好于去年。
下阶段市场需求全面向好
“伴随着全球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世界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而由于深海石油开采成本明显低于非常规石油、核能、清洁煤、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因此,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仍将大有作为。”张勇慧认为。记者了解到,21世纪以来,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额均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6年后超过2000亿美元,2010年约2750亿美元,预计2013年将达到350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约27%。
其中,在钻井平台市场,平台建造量的变化和国际油价走势基本一致。“大体而言,高油价催生油气开采行业的高利润,进而引发高投资,勘探开发行业活跃,海洋工程装备利用率大幅提高,进一步抬高平台的租金水平,从而诱发订单量的增长。这就是钻井平台市场背后的规律。”张勇慧说。此外,他还指出,现有钻井平台老旧化严重,70%以上的自升式钻井式平台船龄超过25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平均船龄也达到23年,钻井平台的更新需求将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之后,各国都提高了安全环保标准,老旧平台竞争力下降,从而刺激钻井平台的建造和销售。“预计今年将出现大约90台钻井平台的新订单,明显超过上一轮,也就是2006~2008年的订造高峰期时的60台的水平。”张勇慧说。
在生产平台市场,截止到今年8月,全球一共有196个可能使用浮式平台的项目。其中55个项目处于最后的设计阶段或招投标阶段,预计一两年内会形成新订单,主要来自东南亚、巴西、西非和西北欧;其余143个项目尚处于前期研究和计划阶段。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浮式生产平台作业水深不断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在建的浮式生产平台的平均作业水深已经超过1000米。
在工程船市场,截至2010年底,全球共有海工辅助船7220艘在营,其中28%(2033艘)船龄超过30年,46%(3330艘)船龄超过25年,这意味着较大的更新需求。此外,工程船市场上,手持订单量与船队总量之比已经降至10%左右,供求压力有所减小,且近期运营市场的供求关系有所好转,将推动建造市场进一步向好的方向转变。
国内外海装企业各有千秋
尽管未来阶段海工装备市场需求旺盛,但随着强势企业的纷纷进入,以及国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垄断封锁,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从国际竞争格局来看,欧美公司掌控着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关键技术,具备总承包能力,并仍在从事部分高端产品的建造;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建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已经具备一定的总承包能力,自主设计也有所突破;中国、阿联酋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则主要从事低端装备的建造和分包,并逐步进入深水装备领域。“处在第三阵营的我国要跨越到第一方阵比较困难,韩国和新加坡是我们要追赶的目标。”张勇慧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钻井平台的制造市场几乎分别被韩国和新加坡企业垄断,其中新加坡在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持有量份额较高,韩国则在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方面占有优势。在生产平台方面,韩国的FPSO等大型浮式生产平台新建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新加坡则在改装领域取得头筹。我国在海洋工程船领域市场份额占到国际市场的30%左右,排名世界第一。
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目前海工装备市场上有三类企业形成竞争态势,且各有优劣:一是传统的造修船企业,如中船工业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中远船务集团,其在设计制造大型海上钢质结构物方面有优势,并在项目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二是石油石化企业,如中海油、中石油下属的工程公司,其在油气处理模块及相关系统的设计制造方面具有优势,且对油气行业用户需求比较熟悉;三是机械制造企业,虽然在技术、经验上不具优势,但在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面实力较强。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逢平认为,总体而言,我国海工装备制造在自主设计能力、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配套设备制造、项目管理等方面均与国外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从我们公司的运作经验看,建设专业化的海工设计团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策略,寻找合理的管理模式并建立专业的项目运作队伍,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于逢平说。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常务副总裁戴文凯则认为,应该培育海工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上游环节通过技术提升获得差异化竞争力,中下游则通过劳动要素获取利润,通过管理来提高附加值,注重技术和品牌优势,注重质量、效益和效率,做强做优海工装备制造业。
“虽说不同集团公司的产品各具特色,但仍有一定的重复。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在几家大的造船企业、工程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间展开。冲刺国际市场第二阵营,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海工装备市场的重点任务。”张勇慧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