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内容提示;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抢占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要物质保障,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正严重制约着我国材料工业的发展。由于材料整体保障能力不足,使得国内企业在生产工艺开发、材料性能检测、数据分析等也严重缺失,阻碍了新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的步伐。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对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铁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3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做了需求调研,涉及130余种关键材料。调研结果显示,这130多种材料,有32%目前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有54%目前国内可以生产,但产量、性能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国内要求。仅有14%目前可以实现完全自给,但多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

  近日正式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新材料产业进行科学分类,发展目标明确,保障措施得力。《规划》将有力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面临三大问题 产学研用脱节是关键瓶颈之一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认为,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抢占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要物质保障,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新材料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革命性力量,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我国是工业大国,目前已有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受材料、技术、装备等制约,“中国制造”总体水平仍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加之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发展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新材料产业,对实现传统产业跨越发展、促进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突出。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撑。《规划》针对各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对部分新材料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不难看出,其他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新材料产业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也凸显了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性地位。

  面临三方面的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但在高云虎看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依旧面临几方面问题:一是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二是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三是政策环境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还处于跟踪和追赶阶段,新材料基础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企业开发新材料的困难较大。由于产学研用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技术创新成果的高效转移和转化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新材料产业化步伐缓慢,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脱节,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普遍缺少中试研究阶段,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很多先进技术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长期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独立主体地位不够明确,行业管理、财政、金融、投资等配套支持政策不够完善,行业统计、产品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体系不够健全。材料开发往往是被动地应对重大工程提出的需求,分散在各个应用领域,材料的共性、通用性被忽略。新材料产业技术含量高、产品周期短,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蕴含着巨大风险,财税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产学研用脱节是关键瓶颈之一

  产学研用脱节是制约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高云虎表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起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二五”期间,一方面,要夯实产学研用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积极突破技术及装备制约,着力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材料组分研究、质量指标、服役性能等基础数据,为关键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要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条。要引导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下游用户紧密合作,建立一批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上下游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利益共享,成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联盟,形成从上游原料生产到新材料加工,再到下游示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规划》对“十二五”期间部分新材料的需求进行了具体的预测,分别是:新能源:“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以上,建成太阳能电站1000万千瓦以上,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预计共需要稀土永磁材料4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50万吨、高性能树脂材料90万吨,多晶硅8万吨、低铁绒面压延玻璃6000万平方米,需要核电用钢7万吨/年,核级锆材1200吨/年、锆及锆合金铸锭2000吨/年。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万辆,需要能量型动力电池模块150亿瓦时/年、功率型30亿瓦时/年、电池隔膜1亿平方米/年、六氟磷酸锂电解质盐1000吨/年、正极材料1万吨/年、碳基负极材料4000吨/年;乘用车需求超过1200万辆,需要铝合金板材约17万吨/年、镁合金10万吨/年。

  高端装备制造:“十二五”期间,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预计需要各类轴承钢180万吨/年、油船耐腐蚀合金钢100万吨/年、轨道交通大规格铝合金型材4万吨/年、高精度可转位硬质合金切削工具材料5000吨。到2020年,大型客机等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需要高性能铝材10万吨/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比重将大幅增加。

  新一代信息技术:预计到2015年,需要8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约800万片/年、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480万片/年,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约1亿平方米/年,TFT混合液晶材料400吨/年。

  节能环保:“十二五”期间,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年产量将超过30亿只,需要稀土荧光粉约1万吨/年;新型墙体材料需求将超过230亿平方米/年,保温材料产值将达1200亿元/年;火电烟气脱硝催化剂及载体需求将达到40亿元/年,耐高温、耐腐蚀袋式除尘滤材和水处理膜材料等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

  生物产业:2015年,预计需要人工关节50万套/年、血管支架120万个/年,眼内人工晶体100万个/年,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医用金属等材料需求将大幅增加。可降解塑料需要聚乳酸(PLA)等5万吨/年、淀粉塑料10万吨/年。

  高云虎指出,从宏观形势上看,基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规划》认为,“十二五”期间随着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产业革命不断深化,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既面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在专利、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又具备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而带来的重大机遇。

  从需求层面来看,根据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规划》选取了部分重点新材料品种,做了比较详细的定量分析预测。需求预测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将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大批新材料品种将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给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

  九大保障措施全方位拓宽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

  为实现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目标,《规划》中提出了以下九大保障措施。

  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新材料产业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投资、贸易、土地、资源和环保等政策衔接配合。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发布重点新材料产品指导目录,实施新材料产业重大工程。推进组建新材料产业协会。建立健全新材料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把握行业运行动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避免盲目发展与重复建设,引导和规范新材料产业有序发展。
制定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中央财政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渠道,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展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填补国内空白、市场潜力巨大、有重大示范意义的新材料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各有关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入。充分落实、利用好现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开展新材料企业及产品认证,完善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及示范工程相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支持政策。

  建立健全投融资保障机制

  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合作,逐步形成“政产学研金”支撑推动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研究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型和成长型新材料企业,加大对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前景的项目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合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新材料产业开发专项贷款,积极支持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企业、项目和产业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建立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围绕材料换代升级,建立若干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重点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发展、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和创新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新材料产业全面发展。

  培育优势核心企业

  发挥重点新材料企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企业。鼓励原材料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支持新材料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中小企业对大企业、大项目的配套能力,打造一批新材料“小巨人”企业。鼓励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形成以新材料为主体、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

  完善新材料技术标准规范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立足自主技术,健全新材料标准体系、技术规范、检测方法和认证机制。加快制定新材料产品标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开发重要技术标准,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加强新材料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建立重要新材料专利联盟。加快建立新材料检测认证平台,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建立新材料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大力推进军民结合

  充分利用我国已有军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优化配置军民科技力量和产业资源,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加速向经济建设转化,促进军民新材料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生产采购等环节有机衔接,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优势新材料企业积极参与军工新材料配套,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实现寓军于民。建立军民人才交流与技术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市场化途径,推动军民共用材料技术的双向转移和辐射。

  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

  高度重视稀土、稀有金属、稀贵金属、萤石、石墨、石英砂、优质高岭土等我国具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加强战略性资源储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资源全球化配置,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积极开发材料可再生循环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新材料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新材料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企业并购境外新材料企业和技术研发机构,参加国际技术联盟,申请国外专利,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经营。
分层次布局 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

  《规划》提出,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立足现有材料工业基础,结合各地科技人才条件、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新材料,加快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有序、集聚和快速发展。

  《规划》要求,要有序建设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要立足资源地和已有产业基地,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要充分依托现有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严格控制新布点项目;先进高分子材料应坚持集中布局、园区化发展,注重依托烯烃工业基地,围绕下游产业布局;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应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高性能复合材料原则上靠近市场布局,碳纤维等增强纤维在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取得重大突破前原则上限制新建项目。

  重点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规划》明确提出了重点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主要有:稀土功能材料基地:重点建设北京、内蒙古包头、江西赣州、四川凉山及乐山、福建龙岩、浙江宁波等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稀有金属材料基地:重点建设陕西西安、云南昆明稀有金属材料综合产业基地,福建厦门、湖南株洲硬质合金材料基地。加快在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建设一批钼、钽、铌、铍、锆等特色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高品质特殊钢基地:以上海、江苏江阴等为中心,重点建设华东高品质特殊钢综合生产基地。依托鞍山、大连等老工业基地,打造东北高品质特殊钢基地。在山西太原、湖北武汉、河南舞阳、天津等地建设若干专业化高品质特殊钢生产基地。

  新型轻合金材料基地:重点建设陕西关中钛合金材料基地,重庆、山东龙口和吉林辽源新型铝合金材料基地,山西闻喜、宁夏石嘴山新型镁合金材料基地。

  特种橡胶基地:重点建设北京、广东茂名、湖南岳阳、甘肃兰州、吉林、重庆等特种橡胶基地。

  工程塑料基地:重点建设江苏苏东、上海、河南平顶山工程塑料生产基地及广东改性材料加工基地。

  高性能氟硅材料基地:重点建设浙江、江苏、山东淄博、江西九江、四川成都高性能氟硅材料基地。

  特种玻璃基地:重点建设陕西咸阳、江苏、广东、河南洛阳、安徽特种玻璃基地。

  先进陶瓷基地:重点建设山东、江苏、浙江先进陶瓷基地。

  高性能复合材料基地:重点建设江苏连云港、山东威海、吉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地,重庆、山东泰安、浙江嘉兴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地,北京、广东、山东等树脂基复合材料基地,湖南碳/碳复合材料基地,四川成都综合性复合材料基地。

  分三个层次进行产业布局

  高云虎表示,新材料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除部分品种外,大多数没有特定的空间布局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盲目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热情高涨,绝大多数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规划发展重点,但从部分地区的发展目标来看,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已有所显现。

  为此,《规划》分三个层次提出了新材料产业布局要求:一是在宏观角度,《规划》提出要按照东、中、西部地区现状与优势,着力实现区域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二是在各重点领域方面,《规划》按照各领域发展特点,提出了一些布局原则,尤其是针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社会影响广的产品,《规划》提出了一些限制性的要求。三是在具体品种层面,根据已有产业基础和重点企业分布情况,《规划》以专栏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批产业基地。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高纯石英砂行业:市场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 企业竞争可分为四个梯队

我国高纯石英砂行业:市场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 企业竞争可分为四个梯队

高纯石英砂是重要的工业矿物原料,是于石英玻璃和石英坩埚中主要原料。从市场规模来看,自2018年之后我国高纯石英砂行业市场规模一直为增长趋势,到2022年我国高纯石英砂行业市场规模为68.27亿元,同比增长28.25%;预计到2025年我国高纯石英砂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0.76亿元。

2024年09月04日
我国导热材料行业:计算机应用占比最高 消费电子热管理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导热材料行业:计算机应用占比最高 消费电子热管理为最大细分市场

随着消费电子、汽车和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导热材料的需求增长,而这也让我国导热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导热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为183.8亿元,同比增长0.99%;预计到2025年我国导热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42.7亿元。

2024年09月03日
我国分布式光伏行业: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占比54.5% 企业方面晶科能源业绩突出

我国分布式光伏行业: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占比54.5% 企业方面晶科能源业绩突出

装机容量占比来看,2023年集中式光伏电站为3.5亿千瓦,占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58.21%;分布式光伏电站为2.5亿千瓦,占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41.79%(其中户用光伏电站为1.2亿千瓦,占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装机容量的19.02%。)。

2024年08月07日
我国天然气开采行业:工业用气消费占比42% 中国石油产量占比最大

我国天然气开采行业:工业用气消费占比42% 中国石油产量占比最大

从消费结构来看,2023年城市燃气消费占比增至33%;工业用气、发电用气、化工化肥用气规模下降,占比分别为42%、17%和8%。

2024年08月06日
我国水务行业毛利率水平较高 北控水务集团、首创环保业务收入领先

我国水务行业毛利率水平较高 北控水务集团、首创环保业务收入领先

根据各省份供水量和污水处理量计算,2022年,水务行业市场集中度CR3低于30%,CR10在60%左右;根据各省份再生水利用量计算,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CR3接近40%,CR10超70%。总体来看,水务行业市场集中程度不低。

2024年07月26日
我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数量及营收均呈增长趋势 山东能源集团营收规模领先

我国煤炭行业规上企业数量及营收均呈增长趋势 山东能源集团营收规模领先

产业链来看,我国煤炭行业产业链上游包含华科电气、双环、圣亚机械等设备制造商;中游包括国家能源、阳泉煤业、兖州煤业等企业,大型能源集团亦布局上游相关设备制造;下游包括国家电投、山东钢铁等应用行业相关企业。

2024年07月17日
我国三元材料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6系、8系及以上产量占比呈扩大走势

我国三元材料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6系、8系及以上产量占比呈扩大走势

三元材料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包括镍、钴、锰、铝等金属元素以及锂盐等。这些元素通过特定的比例和工艺混合,形成具有特定性能的正极材料,下游广泛应用于锂电池制造行业。

2024年07月01日
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集中度较低 市场竞争激烈 万华化学销售收入领先

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集中度较低 市场竞争激烈 万华化学销售收入领先

化工新材料涉及有机氟、有机硅、节能、环保、电子化学品、油墨等多个新材料领域,行业产品种类丰富,各细分领域产品性质和生产技术要求差异较大,故企业销售网络受生产力限制,部分企业在细分领域市占率较高,但在化工新材料大市场市占率仍较低。集中度来看,2022年,中国化工新材料市场集中度(CR10)仅在30%左右。

2024年07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