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将面临产业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了《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以下简称“蓝皮书”),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要素做了解析。
蓝皮书认为,如何有效化解目前产业已显现的竞争优势断档风险,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一项最艰巨的任务。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助理张其仔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快实现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关键要调整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节奏,优化增长路径。
提升产业竞争力面临双重考验
张其仔认为,“十二五”时期,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面临潜在的产业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二是中国的低碳竞争力较弱。
“十一五”前三年,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总体趋于上升。分类型看,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一路走强,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则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2008年前10个月,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开始下降,退居为第二位,表明中国产业的竞争力进入2008年就已经开始下降。
分析其原因,蓝皮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之所以出现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当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可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的政策措施,不少企业因综合性成本上涨而关闭、停产,或收缩业务。如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幅度平均在20%以上。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提升其国内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同样出现了下降的苗头。
2010年3月,中国26年来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这种格局虽然可以减轻中国平衡国际贸易的压力,但同时也表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在国际上下降了。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将面临产业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下会失去竞争力,新的具有优势的产业一时难以形成,在竞争优势上形成一个“真空期”。而且,我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这种苗头。蓝皮书认为,对这一苗头应高度重视,以杜绝其逐步蔓延。
与此同时,“低碳竞争力较弱”也是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重大考验。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对下降。为了维护和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竞争优势的转型,力图重建国际竞争秩序。
发达国家重振其产业竞争优势的措施很多,如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调整汇率等,但最为突出的是力图通过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重构国际竞争秩序。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的加快转型,对中国会造成压力,原因在于中国产品中的碳密度较大。
对中国而言,目前,山西、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低碳竞争力很弱,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低碳竞争力较强。蓝皮书认为,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会对中国的整体产业竞争力造成影响,也会对中西部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更不利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