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存储芯片行业品牌格局:人才集聚下三大项目进展顺利(图)

        在天时的条件下,摩尔定律放缓,大陆厂商技术逐渐追赶;在地利的条件下,国家大力支持存储产业,资本不再成为瓶颈;而在人和方面,也就是人才方面,大陆项目也是取得可喜进展。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国内三大存储项目长江存储(NAND),合肥长鑫(DRAM),福建晋华(DRAM)进展顺利,预计将于 2018 年下半年实现量产,2018 年也将有望成为国产存储芯片主流化发展元年。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AI芯片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预测

图表:国内三大存储项目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长江存储 

        长江存储是由紫光集团与武汉新芯合作成立的国家存储芯片基地项目,专注于 12 寸 3D NAND 闪存的研发与制造。 

        人和:紫光国芯全球执行副总裁暨长江存储代行董事长为台湾 DRAM 教父、前华亚科董事长高启全。2017 年 4 月,高启全表示已齐聚 500 名研发人员在武汉投入 3D NAND 开发,也考虑研发 20/18 纳米 DRAM。2018 年 5 月,前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入职紫光集团,出任联席总裁。在此之前,前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已经出任大基金副总裁兼长江存储监事会主席。 
 
图表:长江存储重要时间节点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项目进展:首期投入超过 240 亿美元,预计未来还将追加 300 亿美元。2017 年 9 月长江存储新建的国家存储芯片基地项目(一期)一号生产及动力厂房实现提前封顶,2018 年 2 月份进行厂内洁净室装修和空调、消防等系统安装。2018 年 4 月 11 日长江存储正式启动入厂装机仪式,北方华创的设备已成功打入长江存储产线。2018 年 5 月,长江存储从荷兰阿斯麦(ASML)公司订购的一台光刻机已抵达武汉。这台光刻机价值高达 720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4.6 亿元。未来两年内,长江存储的存储芯片基地还将从全球各地进口近 3 万吨精密仪器至武汉。 

        长江存储 2017 年 2 月宣布 32 层 3D NAND Flash 芯片顺利通过测试,有望 2018 年底顺利投产,预计 2020 年月产能将达 30 万片。同时,长江存储还在推进 64 层堆叠 3D 闪存,力争 2019 年底实现规模量产,将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缩短到 2 年之内。 

        紫光还计划在成都和南京投资两条总产能 50 万/月的 12 寸生产线,同时也在推进20/18nm的DRAM开发,DRAM进度慢于NAND FLASH,预计DRAM 最快将于 2020 年量产。 

        合肥长鑫 

        合肥长鑫存储由兆易创新、中芯国际前 CEO 王宁国与合肥产投签订协议成立,项目预算金额为 180 亿元人民币。 

        人和:根据 2018 年 4 月在“国家集成电路重大专项走进安徽活动”中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睿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宁国的介绍,合肥存储项目的实施主体之一的睿力集成于 2016 年 7 月 13 日成立,当时只有 1 个人,经过 21 个月 630 天之后,目前员工已达到 1539 人,相当于每一天有 2.5 个人报道,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是一个非常快的成长。目前公司员工中,台湾同胞有 447 位,中国大陆员工有 1013 人,占比达三分之二。 
 
图表:合肥长鑫重要时间节点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项目进展:兆易创新负责研发 19nm 工艺制程的 12 英寸晶圆移动型 DRAM, 目标于 2018 年底前研发成功,实现产品良率不低于 10%,预计 2019 年投产。届时,合肥长鑫将成为中国第一家自主化大规模 DRAM 工厂,将是世界第四家突破 20nm 以下 DRAM 生产技术的公司。合肥长鑫 2018 年 1 月已经完成一厂厂房建设并开始设备安装,有望年底推出 19nm 工程样品。公司当前技术水平距世界领先水平差距在 5 年左右。如果 2021 年公司能够按进度实现 17nm 技术的研发,技术差距将会缩短到 3 年左右。 

        福建晋华 

        福建晋华主要从事利基型 DRAM 的研发和生产工作,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这些行业虽然已经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但市场规模庞大。 

        人和:福建晋华的掌舵者陈正坤原是尔必达与台湾力晶合资公司瑞晶的掌舵者,之后尔必达破产被美光并购后,他从日本半导体企业走入美国体系。晋华集成电路在人才团队方面,采取海内外人才招聘与人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计划 2018 年人才队伍将达 1200 人,目前已招募人员 800 多人。由于晋江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较薄弱,晋江市以晋华项目为龙头,构建“三园一区”产业发展空间载体,打造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与材料、终端应用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圈,其目标是到 2025 年可形成 1000 亿产业规模。据悉,台湾矽品、台湾芝奇、美国空气化工等 20 多个产业链项目已落地晋江,总投资近 600 亿元,产业链生态圈正逐步形成。正在建设的台湾矽品位于晋华集成电路对面,将以 DRAM 封测业务为主。 
 
图表:福建晋华重要时间节点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项目进展:福建晋华的制造技术工作主要交由联电进行,制程工艺由 32 纳米切入,规划产能为每月 6 万片,预计 2018 年 9 月开始试产。公司目标最终推出 20 纳米产品,规划到 2025 年四期建成月产能 24 万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C)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光伏银粉行业集中较高 江苏连银、苏州银瑞等企业推动电子级银粉国产化突破

我国光伏银粉行业集中较高 江苏连银、苏州银瑞等企业推动电子级银粉国产化突破

市场份额来看,由于光伏银粉生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全球制造商不足20家,全球银粉市场格局相对集中,日本DOWA、美国AMES等国外企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中国光伏银粉制造商的技术水平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光伏银粉产业的本土化率持续提升,中国光伏银粉前五大制造商约占市场总份额的58.6%。

2025年05月10日
我国超导材料行业:低温超导材料市场主流产品 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我国超导材料行业:低温超导材料市场主流产品 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从市场结构来看,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分为低温超导材料和高温超导材料,其中低温超导材料为超导材料主要产品,占比达到了95.6%;而高温超导材料占比只有4.4%。

2025年04月27日
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多数上市公司国内外业务兼顾 2024年北京利尔营收最多

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多数上市公司国内外业务兼顾 2024年北京利尔营收最多

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中游为各类耐火材料制造环节,代表企业主要有北京利尔、濮耐股份、瑞泰科技、鲁阳节能、中钢洛耐、东和新材、科创新材等。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废钢铁回收量占比超过60% 其次为废纸 回收量占比约18%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废钢铁回收量占比超过60% 其次为废纸 回收量占比约18%

从回收数量及金额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数量及金额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数量为37636万吨,同比增长1.5%;回收金额为12988.8亿元,同比下降1.2%。

2025年04月09日
我国氢能行业相关企业存量稳增 注册量波动下降 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元数量最多

我国氢能行业相关企业存量稳增 注册量波动下降 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元数量最多

企业存量来看,2015-2024年,我国氢能相关企业存量呈稳步增加,并分别于2021年、2023年首次突破2000家、3000家;截至2024年末氢能相关企业存量达3648家,创近十年相关企业存量新高;截至2025年3月25日,我国现存3695家氢能相关企业。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呈“一超一强”竞争格局 宁德时代、比亚迪为行业龙头

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呈“一超一强”竞争格局 宁德时代、比亚迪为行业龙头

市占率来看,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45.1%,成为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占率遥遥领先;比亚迪紧随其后,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24.7%;中创新航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6.7%;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欣旺达、瑞浦兰钧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超2%。

2025年03月10日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产业链及相关上市企业:双良节能研发投入规模突出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产业链及相关上市企业:双良节能研发投入规模突出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环保设备、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层;中游为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层,主要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下游为具备节能需求的能源利用方,包括钢铁、水泥等工业领域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

2025年02月10日
【产业链】我国氢能源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氢能源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从相关企业来看,我国氢能源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氢气制备,包括电解水制氢、化石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氢,主要企业有隆基氢能、阳光氢能、宝丰能源、美锦能源等;中游是氢气储运环节,包括储氢、运氢以及注氢,主要企业有蜀道装备、中材科技、金宏气体、舜华新能源等;下游是氢气的应用,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发电等,主要技术是直接燃烧和燃料电

2025年02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