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锂电池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内容提示:据悉,在今年6 月底举行的2011 第十届中国国际电池产品及原辅材料、零配件、机械设备展示交易会上,国内某电池公司的技术人员曾经向媒体表示,该公司的“铁电池”是在磷酸铁锂中添加了钴元素,全称应该是“ 磷酸铁钴锂电池”,它不仅规避了磷酸铁锂电池的专利,也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日本、中国和韩国是世界3 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国,2010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产量约为50 亿只,中国生产了16 亿只,占到了32%。”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日前表示。然而,如此庞大的锂电池产业,却面临极大的材料专利纠纷,这也成为悬在中国锂电池行业头顶的利剑。

        “近5 年来,锂动力电池技术日臻成熟,按照其所选用的正极材料来划分,主要有锰酸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3 种。其中,锰酸锂动力电池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放热稳定性,切充放点循环300 多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达到90%以上,完全可以满足电动车在高、低温条件下的使用要求,是各种动力电源的理想选择和发展方向。”中国自行车协会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主任陆金龙告诉记者:“三元电池是镍、钴、锰3 种材料组成,其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循环性能,一般可达500 次以上。而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能更好,循环寿命可达1000 次以上。”

        “近年来,有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专利纠纷的报道非常混乱,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说法不一、张冠李戴,加上个别企业为一己私利,偷换概念浑水摸鱼,已在相当程度上给公众造成了误导。”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胡信国教授认为,关于锂电池材料的专利纠纷有些问题需要澄清。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为石墨),磷酸铁锂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二:一是在其合成过程中锂离子被包裹上了一层碳(否则不具导电性),简称“包敷碳技术”;二是作为磷酸铁锂生产工艺的“碳热还原技术”。这两项技术的专利均为加拿大Phostech 公司所有。美国多家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也提过相同专利主张,但均以Phostech 公司胜诉告终。目前只有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美国A123 与Phostech 公司的官司尚未结案。”胡信国透露,加拿大和美国对磷酸铁锂实施专利保护,但Phostech 公司在欧洲申请专利保护被拒。“这也就意味着,加拿大、美国之外的磷酸铁锂生产商如果没有获得Phostech 公司的专利授权,其产品进入加美市场就会面临索赔风险。”他举例指出,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累计销量已突破200 万辆,其重点市场在加美,使用的是镍氢电池而非锂离子电池,丰田当初很担心,一旦发生专利纠纷,有可能引发巨额侵权索赔,那麻烦就大了。

        据胡信国介绍,Phostech 公司已在中国进行了申请注册并获得批准,为中国企业设置了绕不过去的专利屏障。“2010 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委托中国政法大学向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对Phostech 公司持有的‘磷酸铁锂电池’专利提出了无效请求,目前仍在审理中,还没有明确结果。”陆金龙也非常关心这个结果,但他表示,结果出来之前,一切还都是未知,中国企业在将来要么被免除专利费,要么被追索专利赔偿。胡信国强调,个别本土企业为了规避Phostech 公司的专利,声称改变了磷酸铁锂的配方和生产工艺乃自欺欺人。“Phostech 公司的磷酸铁锂专利由其独家晶体结构和分子式组成,为达到严密的专利防范,其在中国注册了包括核心专利和边缘专利在内的250 多项专利,中国企业根本无法突破。改变配方和生产工艺是可能的,但产品肯定就不是磷酸铁锂了。”

        不仅在磷酸铁锂存在外国专利保护的瓶颈,在其他一些材料路线上,中国同样受制于人。“锰酸锂材料寿命长,国内业界通过掺杂其他材料和生产工艺改进,提高了高温稳定性能。例如天能公司就宣称该公司研发的以锰系材料为主的电动自行车电池,通过使用改性锰酸锂材料,优化电解液配比,大大提高了锰酸锂材料的高温性能和储存性能,高温循环寿命比普通锰酸锂材料提高了近50%。科斯特公司宣称该公司选用优质正极材料,从而使循环次数提高50%,同时自放电减少。但是,目前工艺技术和设备却掌握在日本手里。”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国家863 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教授遗憾地指出。王子冬表示,在钛酸锂材料做负极材料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也卓有成效,提高了电池的比能量,降低了成本。

        不仅材料安全性好,寿命长,充放电比功率高,但同样存在国外专利保护的问题。据悉,在今年6 月底举行的2011 第十届中国国际电池产品及原辅材料、零配件、机械设备展示交易会上,国内某电池公司的技术人员曾经向媒体表示,该公司的“铁电池”是在磷酸铁锂中添加了钴元素,全称应该是“ 磷酸铁钴锂电池”,它不仅规避了磷酸铁锂电池的专利,也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对此,有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在磷酸铁锂中添加其他元素确实可以规避专利,但材料性能只会下降不会提升。“锂电池确实迎来了全面的发展机遇,但是要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寻求平稳发展,切忌那种大跃进式的浮躁和虚假。锂电池材料具有较高的专利壁垒,我国锂电池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经历技术研发和经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实现产品的成熟稳定。”一位业内人士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光伏银粉行业集中较高 江苏连银、苏州银瑞等企业推动电子级银粉国产化突破

我国光伏银粉行业集中较高 江苏连银、苏州银瑞等企业推动电子级银粉国产化突破

市场份额来看,由于光伏银粉生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全球制造商不足20家,全球银粉市场格局相对集中,日本DOWA、美国AMES等国外企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中国光伏银粉制造商的技术水平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光伏银粉产业的本土化率持续提升,中国光伏银粉前五大制造商约占市场总份额的58.6%。

2025年05月10日
我国超导材料行业:低温超导材料市场主流产品 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我国超导材料行业:低温超导材料市场主流产品 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从市场结构来看,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分为低温超导材料和高温超导材料,其中低温超导材料为超导材料主要产品,占比达到了95.6%;而高温超导材料占比只有4.4%。

2025年04月27日
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多数上市公司国内外业务兼顾 2024年北京利尔营收最多

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多数上市公司国内外业务兼顾 2024年北京利尔营收最多

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中游为各类耐火材料制造环节,代表企业主要有北京利尔、濮耐股份、瑞泰科技、鲁阳节能、中钢洛耐、东和新材、科创新材等。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废钢铁回收量占比超过60% 其次为废纸 回收量占比约18%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废钢铁回收量占比超过60% 其次为废纸 回收量占比约18%

从回收数量及金额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数量及金额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数量为37636万吨,同比增长1.5%;回收金额为12988.8亿元,同比下降1.2%。

2025年04月09日
我国氢能行业相关企业存量稳增 注册量波动下降 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元数量最多

我国氢能行业相关企业存量稳增 注册量波动下降 注册资本在1000-5000万元数量最多

企业存量来看,2015-2024年,我国氢能相关企业存量呈稳步增加,并分别于2021年、2023年首次突破2000家、3000家;截至2024年末氢能相关企业存量达3648家,创近十年相关企业存量新高;截至2025年3月25日,我国现存3695家氢能相关企业。

2025年03月31日
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呈“一超一强”竞争格局 宁德时代、比亚迪为行业龙头

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呈“一超一强”竞争格局 宁德时代、比亚迪为行业龙头

市占率来看,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45.1%,成为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占率遥遥领先;比亚迪紧随其后,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24.7%;中创新航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6.7%;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欣旺达、瑞浦兰钧动力锂电池装车量市占率超2%。

2025年03月10日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产业链及相关上市企业:双良节能研发投入规模突出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产业链及相关上市企业:双良节能研发投入规模突出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环保设备、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层;中游为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层,主要包括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下游为具备节能需求的能源利用方,包括钢铁、水泥等工业领域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

2025年02月10日
【产业链】我国氢能源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氢能源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从相关企业来看,我国氢能源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氢气制备,包括电解水制氢、化石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氢,主要企业有隆基氢能、阳光氢能、宝丰能源、美锦能源等;中游是氢气储运环节,包括储氢、运氢以及注氢,主要企业有蜀道装备、中材科技、金宏气体、舜华新能源等;下游是氢气的应用,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发电等,主要技术是直接燃烧和燃料电

2025年02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