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平板玻璃行业现在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

        内容提示:据海关统计,2011年上半年,广东省出口平板玻璃826.8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57.5%;价值3209万美元,增长46.34%;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3.9美元,下跌7.1%。

       一、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平板玻璃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6月份出口量保持快速增加,均价在低位有所回升。去年10月份起,广东省平板玻璃出口恢复正增加,单月同比维持在2位数以上的快速增势,特别是今年2月份起月度出口量均保持50%以上的增幅,其中,6月份当月出口143.2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5.7%,环比减少10.8%;今年以来的月度出口平均价格持续跌势,其中,3月份跌至年内低点后有所回升,6月份当月为每平方米4.2美元,同比微涨1.6%,环比上涨11.7%。

       (二)一般贸易主导出口,加工贸易出口大幅下降。上半年,广东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平板玻璃797.8万平方米,增加96.6%,占同期广东省平板玻璃出口总量(下同)的96.5%;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8.3万平方米,大幅减少75.9%;此外,以两区一库仓储、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及其他贸易方式分别下降13.14%、15.08%和89.51%。

       (三)东盟为最大出口市场,对非洲出口大幅增长。上半年,广东省对东盟出口平板玻璃232.1万平方米,增加63.8%,占28.1%,其中,对泰国出口121.6万平方米,而去年同期仅为4.9万平方米;对韩国出口78.4万平方米,大幅增加88.4%。同期,对非洲出口120.2万平方米,增加71.4%;对拉丁美洲出口102.9万平方米,增加38.8%。此外,对欧盟出口32.5万平方米,逆势减少37.4%。

       (四)外商投资企业仍为最大出口主体,私营企业出口倍增、拉近了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差距。上半年,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平板玻璃434.1万平方米,增长22.1%,占52.5%;私营企业出口387.5万平方米,激增1.4倍,占46.9%。

       二、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平板玻璃出口量增价跌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存在,支撑出口量快速增加

       2010年全国新增平板玻璃生产线34条,新增产能1.3亿重量箱,总产能已达8.9亿重量箱;而2011年2季度至4季度,拟投产的生产线为22条,考虑淘汰落后产能2600万重箱,年底总产能仍有0.94亿重量箱的增量。2011年5月份,平板玻璃产量增长21.7%,加快3.8百分点;截止今年6月下旬,全国共有浮法玻璃生产线253条,日融量达到13.5万吨,同比增加14.31%,剔除放停修生产线,实际日融量12.2万吨,同比增加13.23%;新点火每日3700吨,库存量1837万重量箱,同比增加12.8%,环比增加13.9%,产能过剩苗头显现,支撑出口量持续快速增加。

       (二)国内下游行业需求减少,需要通过出口缓解库存压力

       上半年国内平板玻璃下游行业需求有所减缓,如,随着“新国五条”等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出台,房地产市场热度有所下降,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3.20,同比减少了1.87点;今年以来,汽车产销增速呈逐月回落,1季度汽车销量498.98万辆,同比增长8.22%;2季度为437.07万辆,同比下降0.79%。下游行业需求减弱,加大了平板玻璃消化出口的压力。

       此外,产能扩张导致同业竞争加剧,平板玻璃价格应声下跌。

       三、当前广东省平板玻璃出口及行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同质、重复建设严重,精深加工偏低等结构性矛盾突出。按照我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目标,至2012年,公共建筑和住宅Low-E玻璃使用总量将达到14800万平方米,年均需求增长约55% ;而目前我国超白浮法玻璃生产线只有5条,产能1400万重量箱,在超白浮法玻璃上镀膜生产Low-E玻璃的企业只有5家,去年一年仅有3000万平方米左右的供应量,供给情况将与需求脱节,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二是原料价格大涨而出口成品价格下跌,利润空间受挤压。纯碱是生产平板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但近期国内节能减排限电导致生产萎缩,与此同时,国际市场需求好转以及美国纯碱库存降至低位等因素拉动纯碱价格大幅上涨,截止5月中旬,华北重油价格为每吨4450元,同比上涨9.8%,华东高端重质纯碱每吨价格再次上涨200元,达到每吨2250元,同比上涨45.16%,环比上涨5.4%,轻质纯碱达到每吨2 150元,同比上涨59.26%;煤炭价格延续涨势,秦皇岛5500平仓价上涨至每吨830元,同比上涨9.2%,环比上涨3.1%。

       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压缩了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在出口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大量企业将面临经营困境。

       三是贸易磨擦现象频发,平板玻璃及其制品出口门槛抬高。近期我国平板玻璃制品出口遭遇多个国家的贸易保护,2010年10月23起乌克兰对进口平板玻璃采取最终保障措施,征收31.25%的特别关税;2011年3月1日,巴西政府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玻璃产品每千克征收1.70美元费用;2011年3月25日,韩国决定将从2007年10月开始对中国产浮式平板玻璃征收的反倾销关税期限延长3年。

       为此建议:一是继续保持力度淘汰平板玻璃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防止产能过度扩张;要管理好行业准入制度;二是鼓励玻璃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大企业发展电子平板显示玻璃、光伏太阳能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等技术含量高的玻璃及优质浮法玻璃项目,以提高出口竞争力。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市场竞争程度高 中国石化地热供暖面积相对较大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市场竞争程度高 中国石化地热供暖面积相对较大

市场份额来看,2023年,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各企业市场份额中,中国石化地热供暖面积占比约为6.06%,位居行业第一;万江集团和陆特新能占比分别为5.45%和5.21%。

2024年11月16日
我国煤制天然气行业企业集中度较高 其中大唐能源产能排名第一

我国煤制天然气行业企业集中度较高 其中大唐能源产能排名第一

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已投产的项目均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其中,内蒙古产能占比相对较高,达到51%。

2024年11月11日
我国石墨烯行业:企业注册量逐年增长 贝特瑞、方大炭素等企业位于行业第一梯队

我国石墨烯行业:企业注册量逐年增长 贝特瑞、方大炭素等企业位于行业第一梯队

随着新能源和消费电子等行业发展,下游应用市场对石墨烯需求持续增长,这也让石墨烯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石墨烯行业市场规模为386亿元,同比增长15.22%,连续五年稳定增长。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海上光伏行业集中度较高 山东能源集团和国家电投项目装机量占比较大

我国海上光伏行业集中度较高 山东能源集团和国家电投项目装机量占比较大

市场份额来看,截至2024年3月我国海上光伏项目装机容量约1600万千瓦。山东能源集团和国家电投项目装机量占比较大,均为17%;其次,国家能源集团占比约13%;中国电建和华能集团占比约7%。

2024年10月24日
我国柔性电池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参与企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我国柔性电池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参与企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柔性电池用途广泛,可以应用于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而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对柔性电池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从市场集中度情况来看,当前我国柔性电池市场集中度较低,截至2024年3月我国柔性电池项目专利数量CR8占比约为20%。

2024年10月23日
我国能源物联网行业: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国电南瑞、中国西电等处第一梯队

我国能源物联网行业: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国电南瑞、中国西电等处第一梯队

从行业竞争梯队来看,位于我国能源物联网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国电南瑞、中国西电、亨通光电、易事特、天合光能等,企业注册资本在20亿元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威胜信息、科陆电子等企业,企业注册资本在10到20亿元之间;位于行业第三梯队的企业为其他企业,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下。

2024年10月22日
我国光学薄膜行业:高端市场仍主要被外资企业占据 本土企业正奋力追赶

我国光学薄膜行业:高端市场仍主要被外资企业占据 本土企业正奋力追赶

从上市公司光学薄膜相关营收来看,2024年上半年,双星新材的光学薄膜相关业务营收超10亿元;从上市企业相关业务毛利率情况来看,激智科技和东材科技光学薄膜业务的毛利率处于领先。

2024年10月18日
我国储能电池行业:产量逐年增长 宁德时代份额占比最大 稳居第一梯队

我国储能电池行业:产量逐年增长 宁德时代份额占比最大 稳居第一梯队

储能电池具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电网稳定性和节能环保等特点,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交通工具和数据中心等领域,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增长,我国储能电池产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储能电池产量为185GWh,同比增长42.31%。

2024年10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