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中国煤炭行业供需端格局分析 煤炭供应产地集中度持续提升

        目前我国沿海城市煤炭需求量减少主要因素是特高压项目由东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区域转移,核电产业对火电产业影响力持续扩大。截至2019年8月,我国已建成21条特高压线路,在建的6条计划于2020年全部投产。根据国家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现已建成的特高压输入电量分别占江浙沪全年发电量39.15%,广东省的15.44%,山东省的30.44%和京津的36.83%。

2019年特高压对输入地区的火电和煤炭替代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除了特高压影响煤炭销量之外,核电也对沿海市场降低煤耗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增加800.02亿千瓦时,减少煤耗2480万吨,预计到2022年,核电发电量将累计增加1494亿千瓦时,煤耗累计减少4632万吨。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煤炭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2018-2019年核电新增发电量对煤耗的影响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国家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5月,煤炭净调出省份为内蒙古、山西、陕西,贵州,调出省份数量较2015年的7个减少了43%,晋陕蒙调出量占比上升至98.86%,较2015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较2018年上升1.6个百分点,煤炭供应产地集中度持续提升。但是产地过度集中给煤炭供应系统增加了脆弱性。

2015-2019年晋陕蒙煤炭净调出量合计及占比

 数据来源:国家煤炭工业协会

资料来源:国家煤炭工业协会、中国海关,观研天下(WYD)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市场竞争程度高 中国石化地热供暖面积相对较大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市场竞争程度高 中国石化地热供暖面积相对较大

市场份额来看,2023年,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各企业市场份额中,中国石化地热供暖面积占比约为6.06%,位居行业第一;万江集团和陆特新能占比分别为5.45%和5.21%。

2024年11月16日
我国煤制天然气行业企业集中度较高 其中大唐能源产能排名第一

我国煤制天然气行业企业集中度较高 其中大唐能源产能排名第一

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已投产的项目均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其中,内蒙古产能占比相对较高,达到51%。

2024年11月11日
我国石墨烯行业:企业注册量逐年增长 贝特瑞、方大炭素等企业位于行业第一梯队

我国石墨烯行业:企业注册量逐年增长 贝特瑞、方大炭素等企业位于行业第一梯队

随着新能源和消费电子等行业发展,下游应用市场对石墨烯需求持续增长,这也让石墨烯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石墨烯行业市场规模为386亿元,同比增长15.22%,连续五年稳定增长。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海上光伏行业集中度较高 山东能源集团和国家电投项目装机量占比较大

我国海上光伏行业集中度较高 山东能源集团和国家电投项目装机量占比较大

市场份额来看,截至2024年3月我国海上光伏项目装机容量约1600万千瓦。山东能源集团和国家电投项目装机量占比较大,均为17%;其次,国家能源集团占比约13%;中国电建和华能集团占比约7%。

2024年10月24日
我国柔性电池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参与企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我国柔性电池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参与企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柔性电池用途广泛,可以应用于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而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对柔性电池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从市场集中度情况来看,当前我国柔性电池市场集中度较低,截至2024年3月我国柔性电池项目专利数量CR8占比约为20%。

2024年10月23日
我国能源物联网行业: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国电南瑞、中国西电等处第一梯队

我国能源物联网行业:广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国电南瑞、中国西电等处第一梯队

从行业竞争梯队来看,位于我国能源物联网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国电南瑞、中国西电、亨通光电、易事特、天合光能等,企业注册资本在20亿元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威胜信息、科陆电子等企业,企业注册资本在10到20亿元之间;位于行业第三梯队的企业为其他企业,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下。

2024年10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