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1-2015年我国节能减排形势预测分析

        内容提示:“十二五”节能目标确立为16%。谢极表示,16%听起来比20%低,但从实现节能量来看,并不比20%低。具体来说,“十一五”节能20%,需完成节能量为6.3亿吨标准煤;“十二五”实现16%的目标,需节能6.7亿吨标准煤。因此,“十二五”我国节能形势依然严峻。

        石油和化学工业既是能源生产供应行业,同时又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大户,其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关系着整个国家能否实现节能目标。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表示:行业在讨论制定“十二五”规划当中,不太担心总量的水平提高,但是我们担心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现在节能是一个问题,减排也是一个问题,如果说真话,完成起来确实很困难,并且到“十三五”可能更难。


  “十一五”节能成果显著


  “十一五”时期石化行业总产值的增加,同时也对行业能源的消耗提出更高需求。对于石油和化工企业来说,能源不仅提供燃料和动力,还是一些高耗能企业的生产原料,能源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很高,能否降低能源消耗,关系着企业的利润和生存。


  因此,“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企业对节能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重点用能单位纷纷成立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建立节能管理机构,完善节能管理制度,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人力、资金、智力的投入,使石油和化工行业取得了预期的节能成果,重点用能单位绝大多数都超额完成了预定的节能目标。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谢极表示,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约19.1%,基本完成了节能20%左右的目标,石化行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进展报告2011》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耗年均递增6.18%,支持了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的发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28。


  节能减排面临四大压力


  “十二五”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入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攻坚时期,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任务和挑战。


  李勇武指出,今后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将面临重大压力:一是推进资源节约、减少碳的排放成为国际社会的强烈要求,我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


  二是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复苏,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增加了石油和化工企业的成本。


  三是发达经济体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四是发达国家以绿色标签、安全标准等新的方式,频繁发起贸易保护,针对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对行业发展形成了倒逼机制。


  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理事长戴彦德表示,“十二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据测算,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3亿吨标准煤。要想完成未来的节能目标,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需要从53亿吨标准煤下降为45亿吨标准煤。

“十二五”节能形势依然严峻

 


  2011年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端,也为今后节能减排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十二五”节能目标确立为16%。谢极表示,16%听起来比20%低,但从实现节能量来看,并不比20%低。具体来说,“十一五”节能20%,需完成节能量为6.3亿吨标准煤;“十二五”实现16%的目标,需节能6.7亿吨标准煤。因此,“十二五”我国节能形势依然严峻。


  实现节能目标,戴彦德提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促进技术进步,将市场上存在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6亿多吨节能潜力挖掘出80%;二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直接和间接出口的能源减少50%;三是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减少周期性的能源浪费。


  在节能减排重点工作的部署上,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和设施,有序推进大型炼油、化工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实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实现差别化生产战略,通过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节能降耗,做到安全环保,发展壮大节能环保的产业。


  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核心技术创新建设平台。加大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对那些位于大城市及其边缘的炼油企业,更要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将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少增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力争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清洁利用,实现炼油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另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构建从原材料采购、运输、存储、生产至包装、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废弃物回收利用全过程的循环经济体系。低碳经济产业涉及环保、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等产业,其中还涉及污水及固态废弃物处理、余热回收发电、混合动力汽车、清洁燃煤、新能源开发利用、智能电网业务等。


  李勇武指出,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管理机制,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要以控制能耗总量、优化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分行业提高平均标准和先进标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产业链】我国柔性电池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柔性电池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从产业链来看,柔性电池上游为原材料及设备,主要分别为硅料硅片、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池生产设备等;中游为柔性锂电池、柔性纤维电池、柔性薄膜电池、柔性纸电池等柔性电池的生产。下游为可穿戴设备、柔性显示屏、医疗器械、智能家居等应用领域。

2025年08月05日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头部企业营收下滑亏损扩大 亿华通销量稳居市场第一

我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头部企业营收下滑亏损扩大 亿华通销量稳居市场第一

企业销量来看,2024年中国约有60家氢燃料电池企业系统出货,其中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销量为1328套,其次是重塑能源销量为1260套,国鸿氢能销量为623套,国氢科技销量为541套。

2025年07月12日
我国锑行业:按锑矿储量企业竞争主要可分为三个梯队 湖南黄金资源量最多

我国锑行业:按锑矿储量企业竞争主要可分为三个梯队 湖南黄金资源量最多

从竞争格局来看,位于我国锑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闪星锑业、湖南黄金、华锡有色、华钰矿业,锑矿储量在20万吨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久通锑业、云南木利锑业、贵州东峰锑业等,锑矿储量在1万吨到2万吨之间;位于行业第三的其他企业,锑矿储量在1万吨以下。

2025年07月07日
我国煤炭行业:内蒙古已成为第一产煤大省 国家能源和晋能控股产量优势突出

我国煤炭行业:内蒙古已成为第一产煤大省 国家能源和晋能控股产量优势突出

具体来看,在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原煤47.6亿吨,同比增长1.3%,其中产量最高的为国家能源集团,产量为62130万吨,同比增长0.8%;其次为晋能控股集团,产量为40216万吨,同比下降8.1%;第三为山东能源集团,产量为27736万吨,同比增长1.4%。

2025年06月23日
【产业链】我国液流电池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液流电池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液流电池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及零部件,主要包括电解液、离子交换膜、电极、双极板、储罐、泵阀等;中游为电池制造与系统集成,液流电池可分为全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全铁液流电池、多硫化钠溴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下游应用于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配储、分布式能源、应急电源、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2025年06月20日
我国城市供热市场集中度低 黑龙江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华能国际营收优势领先

我国城市供热市场集中度低 黑龙江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华能国际营收优势领先

从企业注册量来看,截至2025年6月15日我国城市供热行业相关企业注册量为9132家,其中相关企业注册量前五的省市分别为黑龙江省、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注册量分别为2468家、1059家、771家、718家、444家,占比分别为27.03%、11.60%、8.44%、7.86%、4.86%。

2025年06月17日
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CR5市场份额占比超过55% 天能股份、超威动力处第一梯队

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CR5市场份额占比超过55% 天能股份、超威动力处第一梯队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主要可分为三个竞争梯队,其中位于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天能股份、超威动力,营业收入在400亿元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骆驼股份、理士国际、南都电源等,营业收入在70亿元到400亿元;位于行业第三的梯队的企业为雄韬股份、万里股份、圣阳股份等,营业收入在70亿元以下。

2025年06月13日
我国复合材料行业:航空航天为最大应用领域 金发科技营收规模领先

我国复合材料行业:航空航天为最大应用领域 金发科技营收规模领先

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复合材料制品产地之一,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复合材料持续增长,到2023年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为2327亿元,同比增长10.3%。

2025年05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