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洗涤用品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内容提示:据悉,近年来我国洗涤用品行业发展迅速,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洗涤用品工业还将保持年均6%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洗涤用品总量将达1100万吨。仅从数据来看,国内洗涤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对比同期世界水平,国内洗涤行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有预计称,“十二五”期间,我国洗涤用品工业还将保持年均6%的增长幅度,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对比同期世界水平,国内洗涤行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据悉,近年来我国洗涤用品行业发展迅速,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洗涤用品工业还将保持年均6%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洗涤用品总量将达1100万吨。仅从数据来看,国内洗涤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对比同期世界水平,国内洗涤行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中国洗涤用品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洗涤用品总量为827万吨,与2005年相比增加200多万吨,年均增长8%,人均年消费量达6千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院长王万绪分析近年来整个洗涤行业时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洗涤用品工业还将保持年均6%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洗涤用品总量将达1100万吨,较2010年增加200多万吨,人均洗涤用品年使用量也将上升至7.8千克。

        仅从数据来看,国内洗涤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在总量和增速上均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记者同时注意到,整个洗涤行业所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严重,比如对比同期世界水平,国内洗涤行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就以预期中2015年人均洗涤用品年使用量7.8千克计也仅达到1995年的世界人均消费水平,而发展中最为尴尬的挑战莫过于政府倡导、全球流行的浓缩和液体洗涤剂在国内表现的不温不火,以及大量产能集中于低档次竞争。

        洗涤用品发展遇阻

        事实上,浓缩和液体洗涤剂的概念并非近年才有,早在20世纪80年代,“活力28”就曾推出浓缩化洗涤产品,并一度占据整个洗涤市场50%左右的市场份额。但在20世纪90年代宝洁、联合利华等跨国企业进入市场之后,国内浓缩型洗涤产品企业采取违背市场规律的操作手法,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而近年来液体洗涤剂和浓缩洗涤剂等代表未来洗涤用品发展方向的洗涤剂在国内发展得仍不尽如人意,似乎也意味着国内洗涤市场的倒退。

        王万绪对于洗涤用品产品结构不合理状况等问题也有着深刻的认识,“未来洗涤用品增量的主体必然由液体洗涤剂或者浓缩型液体洗涤剂推动,浓缩和液体洗衣剂代表着未来洗涤剂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市场上以低活性、低效无机盐高添加量为主的普通洗衣粉和有效成分较低的普通液体洗涤剂占据市场主体,洗涤用品整体市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王万绪说。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郑舞虹也认为,“洗涤产品趋于低档化,附加值均不理想,特别是代表洗涤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浓缩和液体洗涤剂在市场表现上处于颓势,以液体洗涤剂为例,液体洗涤剂目前在整个洗涤市场的份额只占4%左右,这样的市场表现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相比差异较大”。在美国等相对成熟的洗涤市场中,欧盟在1997年就已完成将洗衣额浓缩40%的任务,这一目标完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每次洗涤剂的用量减少7.9%,包装物减少6.7%。而美国在宝洁等国际巨头的带领下则走得更远,目前已完成了从2倍浓缩到3倍浓缩的转变。

        郑舞虹同时也透露,为更好推广浓缩和液体洗涤剂,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正在与国内众多KA等大型卖场进行合作,浓缩化和液体洗涤剂等未来主流产品在进入卖场时将予以进场费等政策上的优惠,且目前已与家乐福达成此方面的合作意向。而郑舞虹的这一表态说明中国洗协等行业机构也正在努力帮助行业走出洗涤市场的方向性错误。

        打破低价竞争

        据了解,2010年洗涤剂国内总量已超过800万吨,而洗衣粉高塔喷粉装置产能超过700万吨,液洗产能超过500万吨,在肥皂行业、油脂化工、原料设备等其他领域均存在供大于求状况,国内市场生产能力远超使用能力,产能过剩严重,而这些过剩产能还导致了另一大难题——低价竞争、重复严重。

        郑舞虹不断强调本土洗涤品牌低价竞争所带来的恶果,“目前国内品牌竞争仍集中于低档洗涤产品,而低价重复的竞争格局造成企业生存困难,经过近年的几轮价格大战之后,目前终端洗涤产品的价格已基本降至底线,整个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低价竞争只会导致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市场调研、营销推广等方面投入不足,低价导致低利润,而低利润导致企业无法再投入资金到研发、调研等环节。很多企业的配方都是以模仿为主,缺乏自主研发精神和能力,长此以往,洗涤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必将受到限制,破坏洗涤行业原有的价值链,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谈及国内洗涤品牌的未来之路时,王万绪表示,“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也导致民族企业以三、四线市场为生产基础的现状在近年并未改变”。未能改变并不意味着不可改变,对于国内品牌来说,黎明之前,黑暗必存,强弩发击,先退而积力。有上游原料供应商对记者表示:“蓝月亮、开米等国产品牌在洗涤行业的崛起即是可借鉴之例,关键在于洗涤企业必须认识到:市场的本质是竞争,竞争的本原是差别化。产品同质化时代,能否实现差异化竞争,并因此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决定企业生存状况的首要因素。”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彩妆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2023年珀莱雅和丸美股份营收高速增长

我国彩妆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2023年珀莱雅和丸美股份营收高速增长

彩妆主要是涂敷于脸面及指甲等部位,利用色彩的变化,赋予皮肤色彩,修整肤色或加强眼、鼻部位的阴影,以增强立体感,使之更具有魅力。同时,也可用于遮盖雀斑、伤痕和痣等皮肤的缺陷。彩妆产品可分为面部彩妆、眼部彩妆、眉部彩妆、唇部彩妆、指甲彩妆和卸妆产品等。

2024年05月07日
我国牙膏行业:云南白药在市场中占主要地位  线上线下销售占比均可观

我国牙膏行业:云南白药在市场中占主要地位 线上线下销售占比均可观

我国牙膏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也十分激烈。从线下市场销售额占比来看,占比最高的是云南白药,占比为23.86%;其次是好来化工,占比为20.10%;第三是宝洁,占比为8.84%。

2024年04月29日
我国化妆品代工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科丝美诗、诺斯贝尔位于第一梯队

我国化妆品代工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科丝美诗、诺斯贝尔位于第一梯队

化妆品代工是一种生产模式,其中品牌商提供产品配方、技术、质量标准,然后委托专业的代加工厂进行生产。按照业务和能力的不同,主要可分为OEM、ODM、OBM三种模式,其中OEM指按原公司(品牌公司)委托合同进行产品制造,用原公司商标、设计,由原公司销售或经营的合作经营生产方式。

2024年04月03日
我国护肤品行业:高端护肤品市场较快速度增长 功能性护肤品市占率扩大

我国护肤品行业:高端护肤品市场较快速度增长 功能性护肤品市占率扩大

颜值经济效应下,随着人们的护肤意识不断增强,护肤品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逐年上涨态势。从地区分布来看,亚太地区是最大的护肤品市场。据统计,2022年,在全球护肤品市场中,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占全球市场的近40%。其次是欧洲,占市场份额的约30%。北美地区的护肤品市场规模也居于前列。

2024年03月19日
我国化妆品行业:当前市场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 本土企业正奋力追赶

我国化妆品行业:当前市场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 本土企业正奋力追赶

其中在2023年前三季度珀莱雅旗下的彩棠、悦芙媞、OR都保持了50%以上的高增长,而在2024年1月水羊股份发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中预计2023年业绩同向上升,实现归母净利润2.8亿元-3.2亿元,同比上升123%-156%,扣非净利润2.6亿元-3.0亿元,同比上升169%-210%。

2024年03月14日
2023年全球各大护肤品企业业绩对比:欧莱雅亚洲市场营收下滑 欧美市场营收增长

2023年全球各大护肤品企业业绩对比:欧莱雅亚洲市场营收下滑 欧美市场营收增长

从各企业地区营业情况来看,2023年欧莱雅在亚洲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在亚洲市场占比26%,在美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市场占比为27%,欧洲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市场占比为32%。

2024年03月12日
我国洗护用品行业领先品牌整体集中度降 2023年前三季度名臣健康营利大幅增长

我国洗护用品行业领先品牌整体集中度降 2023年前三季度名臣健康营利大幅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洗护用品已经变成了国民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加上近年来电商行业的飞速崛起,进一步带动了洗护用品行业的发展,我国洗护用品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2024年02月21日
我国美妆集合店行业情况:市场仍以屈臣氏、丝芙兰等传统品牌为主

我国美妆集合店行业情况:市场仍以屈臣氏、丝芙兰等传统品牌为主

随着这些年美妆集合店发展,我国市场也出现了调色师、WOW COLOUR等新型的新型美妆集合店,而这些新型美妆集合店的涌入也对传统美妆集合店造成了较大冲击。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美妆集合店市场主要还是以屈臣氏、丝芙兰等传统美妆集合店品牌为主,在门店数量方面屈臣氏店铺数量最多。

2024年01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