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海南海药人工耳蜗近年来市场业绩表现不佳

  导读:海南海药人工耳蜗近年来市场业绩表现不佳,券商积极评价不断。宏源证券分析师认为,人工耳蜗的存量市场空间高达300亿元。上海力声特的人工耳蜗是国内第一个通过临床试验的品种,有望实现进口替代,分享人工耳蜗这一巨大市场。

  日前有报道称,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样机冒充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多项研究经费。而海南海药正是购买这一专利技术的乙方,一时间被卷入“学术造假”漩涡。无论海南海药以公告形式或带患者方式澄清产品质量无问题,但除了打压下去了进口品牌价格外,人工耳蜗产品上市两年市场一直低迷是事实。

  十家投资机构一日浮亏2.61亿

  上述报道一出,交易中的海南海药一路狂泻,仅50分钟时间股价从上涨3%被打到跌停,就在刚刚触及跌停位时,公司宣布紧急临时停牌。以4.73亿流通股本计算,海南海药一日市值蒸发5.30亿元。

  2010年8月16日,海南海药在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中披露,募集资金中16734万元将增资上海力声特用于人工耳蜗扩建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3月,海南海药的子公司上海力声特自主开发的人工耳蜗拿到国家药监局的批文。凭借国内几乎独一无二的人工耳蜗技术,近年来海南海药备受市场青睐。A股市场方面,海南海药年K线总体稳健上行,2009年该股大涨89.16%,2010年暴涨91.79%,2011年、2012年跟随大盘回调,2013年再度反弹涨13.52%.

  券商积极评价不断。宏源证券分析师认为,人工耳蜗的存量市场空间高达300亿元。上海力声特的人工耳蜗是国内第一个通过临床试验的品种,有望实现进口替代,分享人工耳蜗这一巨大市场。

  申银万国的资深医药研究员罗鶄称,人工耳蜗将增厚公司2010-2012年摊薄后每股收益0.07元、0.20元和0.33元。“基于人工耳蜗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公司是一家可以突破传统估值的医药企业。”

  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海南海药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全部都为投资公司、社保基金、基金、私募基金,持股合计为23314.8万股。如果上述十家机构持股未有变化,仅1月2日当天,浮亏达2.61亿元。

  上市两年市场低迷

  6日举行的海南海药媒体沟通会上,海南海药董事长刘悉承和总经理任荣波姗姗迟来,而且都沉默,不愿意回应关于复旦大学院士造假的情况。而在7日海南海药发布的公告上,也没有提到这一情况。

  海南海药7日晚发布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与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之间并未因为产品质量问题产生法律纠纷。个别患者使用效果不理想由多种原因造成,与患者自身差异、耐受性、手术过程、术后调机均可对使用效果产生影响。

“子公司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技术转让自复旦大学,但之后公司组建了自主研发团队,进行了多项的技术和工艺改进,取得了15项国家专利。”海南海药董事长刘悉承接受采访时说,公司拥有人工耳蜗完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了国家项目经费支持。

  一位接近海南海药的人士透露,海药购买当时并不知道这些情况,只是觉得这一项目好、有前景。“而且,公司已经在王院士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改变。”

据了解,中科院和复旦大学正在联合展开调查。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将再次审核王正敏院士研发的人工耳蜗是否自主研发,并且对人工耳蜗的研发过程开展认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道行认为,人工耳蜗技术国际互相学习较为普遍,只要不涉及侵犯知识产权,就不叫抄袭。他说,产品应该在人家的基础上去超越,这样的情况,在世界上都是公认的。

  不过,海南海药人工耳蜗销售市场一直低迷。

  上海力声特于2012年正式销售人工耳蜗,在人工耳蜗扩建项目建成之前,力声特在上海普陀区的生产车间设计产能为1000套。海药澄清公告披露,2012年,上海力声特的人工耳蜗产量为205套,销量为205套,销售收入1013万元,净利润306万元;2013年产量为863套,2013年1月至9月销售收入947.65万元,销量为268套,净利润123.67万元。

  对于2013年销售收入锐减,海药方面解释,2012年9月,因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发生火灾,影响了对上海力声特的芯片供应。截至目前,上海力声特正逐步恢复产能。

  2011年,海药募资用于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扩建项目,投资1.67亿元拟用于新建人工耳蜗厂房和配套工程等,项目达产后可年产1万套人工耳蜗。

  刘悉承指出,目前人工耳蜗尚处于投资阶段,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利润非常有限。“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人工耳蜗推广过程中,公司对患者使用过程进行持续的跟踪、观察、升级改进,在销售上尚未进行大力推广。”

  打压进口品牌价格

  一方面是海南海药人工耳蜗市场销售不佳,另一方面海南海药产品出世后进口品牌价格直线下降。

  “原先进口人工耳蜗产品价格高达19.5万元,近年来随着国内技术的发展,目前进口价格已经下降到十一二万。”张道行指出,国内的人工耳蜗能稳步发展起来,冲击国外的产品,使其降价。同时他表示,经过初步的比较,国产产品和进口产品的基本的听力和言语的差距没有很明显的差异,国产的产品,经过不断地发展,赶超世界的水平在未来的几年内可以能够达到的。

  有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已使用人工耳蜗的患者人数超过两万例;随着近年来国产人工耳蜗进入市场,使用国产人工耳蜗的人数已达1200多例。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戴春富表示,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比还在逐步上升,价格相对便宜是主要原因。“我国每1000个新出生的孩子中就有一个听力障碍,一个20万元的进口人工耳蜗对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都是很大的负担。”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人工耳蜗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2012-2016)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一次性胆道镜行业:波士顿科学占据近五成市场份额 本土企业正加速崛起

我国一次性胆道镜行业:波士顿科学占据近五成市场份额 本土企业正加速崛起

随着一次性内镜的技术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正在广泛采纳一次性内镜,其应用已从单一领域扩展至胆道、支气管、输尿管等多个临床场景。我国一次性胆道镜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0.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0.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9.9%。

2025年10月18日
我国CDMO行业:竞争格局呈三个梯队 其中药明康德、凯莱英、药明合联等处第一梯队

我国CDMO行业:竞争格局呈三个梯队 其中药明康德、凯莱英、药明合联等处第一梯队

从行业竞争梯队来看,位于我国CDMO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药明康德、凯莱英、药明合联、九洲药业、皓元医药,这些企业在相关业务具有一定经验,在研发上实力较强;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益诺思、金斯瑞生物、毕得医药等;位于行业第三梯队的企业为雅本化学、和元生物、东曜药业等。

2025年09月30日
亚太地区为全球最大化疗药物市场 植物生物碱与抗代谢药主导国内市场

亚太地区为全球最大化疗药物市场 植物生物碱与抗代谢药主导国内市场

亚太地区从2015年以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化疗药物市场。2024年全球化疗药物市场规模为335.3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化疗药物市场规模为235.75亿美元,占整体规模的70.31%;欧洲地区化疗药物市场规模为31.68亿美元,占整体规模的9.45%;北美地区化疗药物市场规模为38.06亿美元,占整体规模的11.35%。

2025年09月29日
我国抗代谢药行业:卡培他滨片主导细分市场 齐鲁制药、恒瑞医药占市场较大份额

我国抗代谢药行业:卡培他滨片主导细分市场 齐鲁制药、恒瑞医药占市场较大份额

在销品牌数量来看,近年来我国抗代谢药在销品牌数量呈增长走势。2024年我国抗代谢药在销品牌数量有121种,较2023年增加11种;2025年一季度我国抗代谢药在销品牌数量达到130种。

2025年09月24日
我国中成药贴膏剂行业:奇正藏药、云南白药、羚锐制药销售额稳居前三

我国中成药贴膏剂行业:奇正藏药、云南白药、羚锐制药销售额稳居前三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天然草药治疗方法的认可度提升,更倾向于选择副作用小的中成药贴膏剂,进一步拓宽了中成药贴膏剂的市场需求,庞大的市场需求带动我国中成药贴膏剂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4年我国中成药贴膏剂行业市场规模达140亿元,占药用贴膏剂市场整体规模的65.34%。

2025年09月22日
我国依达拉奉行业: 集采影响下销售额进一步下降 市场集中度较高

我国依达拉奉行业: 集采影响下销售额进一步下降 市场集中度较高

作为处方药,依达拉奉的流通高度依赖医疗机构。其使用需经医生诊断开具处方,且医保报销政策多与院内购药绑定,这共同决定了医院是我国依达拉奉销售的核心渠道。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院数量达3.9万个,同比增长1.7%,我国医院数量持续增加对依达拉奉的需求也逐步扩大。

2025年09月16日
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呈“一超多强”格局 国内药企加速布局 临床冲刺提速

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呈“一超多强”格局 国内药企加速布局 临床冲刺提速

小核酸药物作为行业核心赛道,市场热度持续升温。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呈强劲增长态势,销售额从2020年的29亿美元持续攀升至2024年的51亿美元。

2025年09月10日
【产业链】我国动物疫苗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动物疫苗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从动物疫苗产业链布局情况来看,我国动物疫苗上游原材料参与企业有源培生物、中海生物技术等企业等;包装产量及生产设备参与企业有正川股份、山东药玻、楚天科技等。中游动物疫苗研发生产参与企业主要有生物股份、中牧股份、海利生物、瑞普生物、科前生物、普莱柯等。

2025年09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