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POCT行业成长空间及竞争要素分析(图)

        1国产介入充分,二胎政策为妊娠POCT检测打开成长空间

        妊娠类POCT产品主要是用于妊娠检测和人口优生优育的早期检测,包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促黄体激素(LH)检测、促卵泡激素(FSH)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检测等。

 
图:POCT检测仪器

        HCG可以在受孕的妇女尿液中检测,是早期检测怀孕的最好标志,HCG的检查对早期妊娠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与妊娠相关疾病、滋养细胞肿瘤等疾病的诊断、鉴别和病程观察等有一定价值。妇女孕后35~50天HCG可升至大于2500IU/L;60~70天可达80000IU/L,多胎妊娠者尿HCG常高于一胎妊娠。

        促黄体激素是含量随女性月经周期而呈周期性变化的激素,其作用是刺激卵巢内成熟卵子的释放。其峰值出现时,LH在女性尿液中大量存在,所以从尿液中检测LH含量是预测排卵的可靠指标。

        在妇女月经周期中期,LH分泌量急剧增加,形成“LH峰”后24~48小时内可促发排卵。因此,“LH峰”前后1~3天内妇女最易受孕。促卵泡激素是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成分为糖蛋白。卵泡刺激素调控人体的发育、生长、青春期性成熟、以及生殖相关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刺激生殖细胞的成熟。

        妊娠类POCT检测市场必然和育龄产妇数量相关,整体市场趋于成熟。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数量约为1700万,目前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给妊娠POCT检测市场带来的新的活力,打开成长空间。整个市场的容量目前为3亿左右,年增速10%左右。目前国内企业POCT产品包含妊娠POCT检测的主要有万孚生物(300482.SZ)、基蛋生物(603387.SH)、明德生物和润和生物等。

        2传染病POCT技术壁垒相对不高,竞争激烈

        传染病类POCT产品主要是针对各类常见传染病及重大传染病等基层现场筛查、快速检测的产品,主要包括艾滋病、梅毒、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疟疾、流感等传染病的快速检测产品。全球市场容量约8亿美元,随着一些重大传染病(比如甲型H1N1流感、SARS等)爆发频率和危害的增加,各个国家对于传染病的监控和检测更加重视。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POCT产业专项调查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中国传染病POCT检测市场主要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社康门诊等其它医疗机构,市场规模约为5亿元,增速12%左右。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以门槛较低的胶体金技术为主,国内厂商介入充分,竞争较为激烈。目前国内主要供应厂家为:杭州艾博、北京蓝十字、北京万泰、厦门英科新创、万孚生物(300482.SZ)、北京万华普曼、上海科华(002022.SZ)、郑州安图(603658.SH)等。

        3.POCT行业竞争要素梳理:研发投入+强质控+渠道下沉+售后升级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1)产品升级快,研发驱动性强

        POCT产品以小型化和便携化为发展趋势,其技术壁垒不如大型化学发光仪和基因测序仪那么高。且POCT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是5年左右,更新换代的速度快,新品是抢占市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此POCT行业受研发驱动属性较强。从国内POCT龙头来看,各个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均处于较高水平。A股公司三诺生物和万孚生物2016年收入分别为7.96亿和5.47亿;研发支出分别为5198万和6172万元;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6.5%和11.3%。新三板公司微点生物2016年收入8567万元,研发投入1960万元,占比接近23%。因此高研发投入是POCT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树立行业标杆,建立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POCT细分领域目前尚存在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部分成熟的阶段,龙头企业要想在行业中突围,必须建立好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树立自身在行业中的标杆作用,使得品牌深入人心,给医院的信任感强。

        (3)渠道下沉是关键

        POCT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前景与推广速度极快。主要原因在于(1)基层医疗机构对价格比较敏感,POCT设备一般为小型化、便捷化为主,且一般采取免费投放的方式,对于基层医院成本压力不大;(2)基层医务人员整体专业性、大型设备操作能力不如三甲医院,POCT的使用操作比较简单,对操作者要求不高,只需简单培训即可,非专业人员同样可以进行检测,提高普适度;(3)POCT的特性就是检出结果快速,操作简便,极其适用于糖尿病等慢病管理及急诊相关科室的应用推广,如心血管相关的心衰、心梗等,随着分级诊疗逐步深入,基层医院在常规诊疗、急诊治疗中的作用逐步凸显,更容易覆盖广大的患病群体。因此POCT企业渠道下沉极其重要,抓住了基层市场也就抓住了未来快速成长的主动权。

        (4)售后升级提升客户黏性

        POCT企业要想维护客户黏性,维持快速发展必须要主动做到售后升级,包括通过学术推广、培训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同时通过客户反馈及时调整产品技术路径和改善性能,从医院端的角度考虑各类问题。通过主动的售后服务升级打造良好的品牌效益。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产业链】我国口腔种植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口腔种植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口腔种植行业上游原材料参与企业有爱尔创、国瓷材料等;设备制造参与企业有爱迪特、美亚光电等;软件开发参与企业有阳普医疗、创业慧康等。

2025年07月02日
我国单克隆抗体行业: 智飞生物、恒瑞医药和科伦药业凭借营收优势处于第一梯队

我国单克隆抗体行业: 智飞生物、恒瑞医药和科伦药业凭借营收优势处于第一梯队

从企业参与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6月22日我国单克隆抗体行业相关企业注册量为1729家,其中相关企业注册量前五的省市分别为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企业注册量分别为305家、225家、217家、206家、133家;占比分别为17.64%、13.01%、12.55%、11.91%、7.69%。

2025年06月24日
【产业链】我国口腔医疗设备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口腔医疗设备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口腔医疗设备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与零部件,主要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零部件等,金属材料有不锈钢、钛合金等,高分子材料有聚醚醚酮(PEEK)、光固化树脂等,零部件有芯片、传感器、电机等;中游为设备制造与加工,主要包括诊断设备、治疗设备、清洁设备、辅助设备等;下游为口腔医疗服务,主要是各级各类口腔医疗机构包括公立

2025年06月16日
我国特医食品获批数量中国产占比超95% 其中食品企业占比近半 雀巢表现突出

我国特医食品获批数量中国产占比超95% 其中食品企业占比近半 雀巢表现突出

从市场结构来看,特医食品可分为婴儿特医食品及非婴儿特医食品。2024年婴儿特医食品市场占比超50%,占比为58.2%;非婴儿特医食品市场占比41.8%。

2025年06月12日
中国高生物利用度外用无创慢性疾病药物递送技术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本土企业数量较少

中国高生物利用度外用无创慢性疾病药物递送技术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本土企业数量较少

从全球区域占比来看,全球高生物利用度药物递送技术专利分布呈现多元化格局,美国为全球市场主要地区,2024年专利占比21.1%;欧洲专利仅次于美国,占比14.9%;中国2024年专利占比13.1%。

2025年06月05日
我国创新医疗器械行业:已获批上市产品国产占据优势 其中有源产品占比约61%

我国创新医疗器械行业:已获批上市产品国产占据优势 其中有源产品占比约61%

从获批数量来看,2014-2024年,我国获得批准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315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覆盖手术机器人、心肺支持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2025年1-4月,国内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已达34个。

2025年05月20日
【产业链】我国智慧医疗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智慧医疗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智慧医疗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技术底座,包括技术供应、核心元器件及医疗器械,其中,技术供应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元器件包括传感器、芯片、MCU、电源管理模块等;中游为智慧医疗,可分为智慧医疗服务和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下游应用于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和家庭用户。

2025年05月19日
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集中度较高 CR3市场占比达57% 华大智造份额最大

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集中度较高 CR3市场占比达57% 华大智造份额最大

具体来看,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为华大智造,占比为30.05%;其次为因美纳,市场份额占比为18.89%;第三为牛津纳米孔,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8.18%。

2025年05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