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西药销售规模为1.46万亿元,本次试点采购的11个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家合计销售规模为3018亿元,占全国比例超过20%。考虑到其他省份仅广州、深圳、成都3个城市药品销售规模较大,根据全国医药流通规模测算,预计影响全国30%的药品市场(表1),如果按照70%的带量采购规模来看,对进口仿制药将形成较大的冲击。

上海市第一批带量采购和第二批带量采购中标品种中,中标价相比原来上海的中标价或相同厂家相同品规的全国均价(有的品种之前没有在上海中过标)降幅都在50%以上,降价幅度可以说是非常大。第三批由于大金额品种较多,各企业降价的意愿明显减弱(表2)。20个中标品规中,降价幅度超过50%、20%-49%、10%-20%、0-10%的占比分别为30%、30%、20%、20%,总的来说降价幅度较为明显(10%以上的降幅已经较大,第三批中占比为80%)。

本次11个城市的药品销售额约占全国市场的28%,考虑到大城市高价的原研药占比更高,我们假设销量占比约20%,那么其中70%的销量约对应全国市场的15%。更重要的是,本次带量采购有可能延伸至全国。《纪要》中提及“带量采购中标产品要充分做好全国价格统一的心理,非试点带量省份应该会对带量集采中标产品优先采购”。如果仅是15%的份额,可能目前份额较大的仿制药企业为了维护全国价格体系而弃标。如果是全国联动,那仿制药企业可能会寸土必争。另外,在带量数量逐年变动、医保支付标准、付款周期、医务人员激励等方面均有待明确。这些将均对最终带量采购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药品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

随着仿制药质量的标准化,研发将专注于如何提高临床价值,而原先以独家剂型、首仿等为追求享受质量分层的研发将失去价值,随着仿制药替代的加速,新品种的生命周期也将大幅缩短,这就迫使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新药研发。


从长期来看,仿制药价格下行是大趋势。而综合券商研报观点来看,虽然药品中标价格降低,但在带量采购模式下,中标药企一方面可以通过“上量”来抵消降价对收入规模的影响;另一方面,带量采购模式下,二次议价空间被挤压,药企在细分区域的产品价格波相较以往波动更小,且药企在学术推广方面的成本以及销售费用都将大幅降低,从而抵消降价对利润的影响。
保证质量前提下、最低价中标,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与原研、参比制剂同台竞技。上海三次带量采购的整体方案均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比较价格低者中标,次低者候选。对于投标品种,设置了系统而严格的质量筛选标准。从第三次带量采购的招标方案来看,由于涉及的品种和企业较多,加上一致性评价的政策落地,招标文件中除了对企业基本的生产能力有要求,通过一致性评价、原研、参比制剂也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单个品种筛选标准精细化。招标文件中,对每一个招标品种的质量和内控都有精细的评价标准,包括原料药认证、工信部排名、往次带量采购情况、环境管理认证、质量内控标准、药品贮存条件等。对通过设定筛选规则选出的优质国产药,如果其内控标准达到一定的标准,则可以与原研药平等竞争。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