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上海医药否认与第一医药合并传言

        导读:上海医药否认与第一医药合并传言,上海国资委改革再一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而作为上海国资委旗下的两大药企上海医药和第一医药整合的消息再次甚嚣尘上。值得注意的是,二者早在2009年就传出可能整合的消息,但截止到目前,双方都未透露出“联姻”的意向。

        时近年末,各地国资整合风云再起。日前,传闻已久的兰生集团和东浩集团合并终于成为现实,并由此打响了“上海国资整合”第一枪。而更早之前,包括百联集团、上实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久事集团、上海华谊集团等在内的多家上海国资旗下公司进行人事调整,这也被认为是在为国资整合让路。上海国资乃至各地国资整合这盘大棋将如何下?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希望通过前瞻和解读,提供有益的价值参考。
        公司回应称,“对于此次国资委改革,公司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国企效率。如何完善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上海国资委改革再一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而作为上海国资委旗下的两大药企上海医药和第一医药整合的消息再次甚嚣尘上。值得注意的是,二者早在2009年就传出可能整合的消息,但截止到目前,双方都未透露出“联姻”的意向。
        上海医药相关负责人向采访人员表示,目前没有相关政策推出,“现在也没有这方面的考虑”。而第一医药并未作出回应。
曾被寄予重组厚望
        2008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由上实集团控股并重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药集团”)。2009年10月,上药集团重组方案出炉。此次重组采用换股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手段,吸收合并上实医药、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上市公司,形成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医药”),同时将上实集团(含上药集团)73.85亿元医药资产注入上海医药,实现上实集团医药业务的整体上市。
        2010年3月,重组后的新“上海医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恢复交易,原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两家上市公司正式退市,上海医药成为上实集团唯一医药业务平台。
        与此同时,市场也开始猜测作为上海市医药国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医药能否也加入到新上药集团。
        资料显示,第一医药隶属于百联集团。有业内人士认为,第一医药是唯一一块尚未进入新上药的市属医药国资资产,且与百联集团的超商百货主业关联不大,在新上药定位明晰且加速国资盘整的大背景下,第一医药被划拨到新上药,存在可能性。
此外,在新上药重组方案出台前,上实医药将贡献公司利润40%的联华超市股权转让给百联集团。而这被外界普遍视为上药和百联两家大型国企资产置换的重要一步。
        上海医药:暂无整合可能
        但四年过去了,外界所期待的上海医药与第一医药整合一事仍未见任何眉目。
        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后,上海国资委改革一事再次提上日程。作为上海市医药国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医药和第一医药能否借助这一次机会实现整合再次引起市场的关注。而有外界传言,上海医药或将成为上海市国资委唯一医药平台。
        12月12日,上海医药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述传闻已经为时多年,但公司目前产业链结构较为完整,将来即使发生的话,也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而非政策指导的方式。“所谓市场化方式,就是以买资产的方式收购”。
尽管被外界看好,但二者终究没有“联姻”。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认为,二者整合也面临着一定的阻力,主要是两者都属于上市公司,如果进行整合要通过证监会的审批;另外,这可能是国资委在整合上海医药过程中故意留下这段尾巴,用来对照重组后上海医药的发展,为其他国企改革提供借鉴。
        意不在此?
        “2009年的重组之后,公司的产业链已经较为完整。”据上述上海医药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医药的主营业务主要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产业链相对较为完整,未来可能考虑的是国际化发展,做大做强。“所以目前没有重组整合的打算”。
        “对于此次国资委改革,公司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国企效率。如何完善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上述负责人向采访人员表示。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医药与第一医药未能整合,或可从二者目前的发展来看。
        2011年5月,上海医药圆满完成H股发行,共募集资金净额154.9亿元港币,上海医药由此成为内地首家“A H”大型医药上市公司。
        而据第一医药披露的信息,公司的主营业务分别是医药零售和批发经营,主营业务地区主要是上海地区销售。
        此外,上海医药今年前三季度医药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0.88亿元,同比增长10.13%;公司医药服务业务中,医药分销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502.68亿元,同比增长14.43%;药品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2.48亿元,同比增长9.83%.而第一医药今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为,总资产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30万元。

        行业调研报告:中国医药工业市场格局调研与盈利战略研究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免疫诊断行业集中度较高 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占据 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我国免疫诊断行业集中度较高 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占据 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具体来看,我国免疫诊断市场份额超半数被国外企业所占据。数据显示,罗氏(瑞士)、雅培(美国)、贝克曼(美国)、西门子(德国)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8%、15%、7%、6%,合计占比达到了56%;而我国本土企业占比均比较少,其中占比最高的迈瑞医疗,市场份额也只有5%左右。

2024年12月25日
我国AI医疗行业区域集中度较高 竞争主体类型多样

我国AI医疗行业区域集中度较高 竞争主体类型多样

从区域集中度来看,截至2024年8月,全国共有存续、在业AI医疗产业相关企业536家,其中广东省AI医疗企业数量最多,为142家。AI医疗区域集中度CR3为56%;CR10为72%。

2024年12月18日
我国中医理疗行业:浙江省品牌建设领先 上市企业毛利率水平分化较为明显

我国中医理疗行业:浙江省品牌建设领先 上市企业毛利率水平分化较为明显

从领先品牌区域分布来看,浙江省中医理疗品牌建设处于领先,百强中医理疗品牌数量占比达16%;北京、广东地区传统中医底蕴雄厚,领先品牌数量占比分别为12%和11%。

2024年12月12日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参与者主要可分三类【附主要上市企业全方位对比表】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参与者主要可分三类【附主要上市企业全方位对比表】

企业类型来看,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主要由三类企业,大型养殖集团,通过向上延长产业链,通常布局专用兽用生物制品,以天康生物、大北农为代表企业;专业兽用生物制品供应商则主要包括瑞普生物、科前生物、普莱柯、申联生物等;国际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包括勃林格、默克、英特威等。

2024年12月05日
我国动物疫苗行业企业竞争情况:CR7占比约47% 其中中牧股份营收优势明显

我国动物疫苗行业企业竞争情况:CR7占比约47% 其中中牧股份营收优势明显

从行业竞争梯队来看,2024年位于我国动物疫苗第一梯队的企业为生物股份、中牧股份、海利生物,注册资本在5亿元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瑞普生物、科前生物、申联生物、普莱柯等,注册资本在3亿元到5亿元之间;位于行业第三梯队的企业为其他企业,注册资本3亿元以下。

2024年12月03日
我国病理诊断行业本土品牌市场份额逐渐提升 上市企业相关产品毛利率较高

我国病理诊断行业本土品牌市场份额逐渐提升 上市企业相关产品毛利率较高

企业业务来看,营收方面,2024年上半年,迪安诊断的医疗诊断业务营收最高,约32.62亿元;毛利率方面,上市企业的诊断试剂产品毛利率相对较高。

2024年12月02日
我国制药设备行业:药品包装机械为最大细分市场 山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我国制药设备行业:药品包装机械为最大细分市场 山东省相关企业注册量最多

制药设备是药品生产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是整个制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发展,也带动我国制药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制药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28亿元,同比增长9.64%.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迪安诊断、金域医学为龙头企业 营收优势及实验室规模突出

我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迪安诊断、金域医学为龙头企业 营收优势及实验室规模突出

当前,国内迪安诊断、金域医学为第三方医学诊断两大龙头企业,其营收优势明显,且实验室规模较大。毛利率方面,2024年上半年则以艾迪康控股和华大基因毛利润较高。

2024年11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