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上海医药否认与第一医药合并传言

        导读:上海医药否认与第一医药合并传言,上海国资委改革再一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而作为上海国资委旗下的两大药企上海医药和第一医药整合的消息再次甚嚣尘上。值得注意的是,二者早在2009年就传出可能整合的消息,但截止到目前,双方都未透露出“联姻”的意向。

        时近年末,各地国资整合风云再起。日前,传闻已久的兰生集团和东浩集团合并终于成为现实,并由此打响了“上海国资整合”第一枪。而更早之前,包括百联集团、上实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久事集团、上海华谊集团等在内的多家上海国资旗下公司进行人事调整,这也被认为是在为国资整合让路。上海国资乃至各地国资整合这盘大棋将如何下?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希望通过前瞻和解读,提供有益的价值参考。
        公司回应称,“对于此次国资委改革,公司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国企效率。如何完善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上海国资委改革再一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而作为上海国资委旗下的两大药企上海医药和第一医药整合的消息再次甚嚣尘上。值得注意的是,二者早在2009年就传出可能整合的消息,但截止到目前,双方都未透露出“联姻”的意向。
        上海医药相关负责人向采访人员表示,目前没有相关政策推出,“现在也没有这方面的考虑”。而第一医药并未作出回应。
曾被寄予重组厚望
        2008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由上实集团控股并重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药集团”)。2009年10月,上药集团重组方案出炉。此次重组采用换股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手段,吸收合并上实医药、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上市公司,形成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医药”),同时将上实集团(含上药集团)73.85亿元医药资产注入上海医药,实现上实集团医药业务的整体上市。
        2010年3月,重组后的新“上海医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恢复交易,原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两家上市公司正式退市,上海医药成为上实集团唯一医药业务平台。
        与此同时,市场也开始猜测作为上海市医药国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医药能否也加入到新上药集团。
        资料显示,第一医药隶属于百联集团。有业内人士认为,第一医药是唯一一块尚未进入新上药的市属医药国资资产,且与百联集团的超商百货主业关联不大,在新上药定位明晰且加速国资盘整的大背景下,第一医药被划拨到新上药,存在可能性。
此外,在新上药重组方案出台前,上实医药将贡献公司利润40%的联华超市股权转让给百联集团。而这被外界普遍视为上药和百联两家大型国企资产置换的重要一步。
        上海医药:暂无整合可能
        但四年过去了,外界所期待的上海医药与第一医药整合一事仍未见任何眉目。
        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后,上海国资委改革一事再次提上日程。作为上海市医药国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医药和第一医药能否借助这一次机会实现整合再次引起市场的关注。而有外界传言,上海医药或将成为上海市国资委唯一医药平台。
        12月12日,上海医药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述传闻已经为时多年,但公司目前产业链结构较为完整,将来即使发生的话,也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而非政策指导的方式。“所谓市场化方式,就是以买资产的方式收购”。
尽管被外界看好,但二者终究没有“联姻”。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认为,二者整合也面临着一定的阻力,主要是两者都属于上市公司,如果进行整合要通过证监会的审批;另外,这可能是国资委在整合上海医药过程中故意留下这段尾巴,用来对照重组后上海医药的发展,为其他国企改革提供借鉴。
        意不在此?
        “2009年的重组之后,公司的产业链已经较为完整。”据上述上海医药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医药的主营业务主要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产业链相对较为完整,未来可能考虑的是国际化发展,做大做强。“所以目前没有重组整合的打算”。
        “对于此次国资委改革,公司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国企效率。如何完善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上述负责人向采访人员表示。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医药与第一医药未能整合,或可从二者目前的发展来看。
        2011年5月,上海医药圆满完成H股发行,共募集资金净额154.9亿元港币,上海医药由此成为内地首家“A H”大型医药上市公司。
        而据第一医药披露的信息,公司的主营业务分别是医药零售和批发经营,主营业务地区主要是上海地区销售。
        此外,上海医药今年前三季度医药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0.88亿元,同比增长10.13%;公司医药服务业务中,医药分销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502.68亿元,同比增长14.43%;药品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2.48亿元,同比增长9.83%.而第一医药今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为,总资产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30万元。

        行业调研报告:中国医药工业市场格局调研与盈利战略研究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产业链】我国口腔种植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口腔种植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口腔种植行业上游原材料参与企业有爱尔创、国瓷材料等;设备制造参与企业有爱迪特、美亚光电等;软件开发参与企业有阳普医疗、创业慧康等。

2025年07月02日
我国单克隆抗体行业: 智飞生物、恒瑞医药和科伦药业凭借营收优势处于第一梯队

我国单克隆抗体行业: 智飞生物、恒瑞医药和科伦药业凭借营收优势处于第一梯队

从企业参与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6月22日我国单克隆抗体行业相关企业注册量为1729家,其中相关企业注册量前五的省市分别为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企业注册量分别为305家、225家、217家、206家、133家;占比分别为17.64%、13.01%、12.55%、11.91%、7.69%。

2025年06月24日
【产业链】我国口腔医疗设备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口腔医疗设备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口腔医疗设备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与零部件,主要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零部件等,金属材料有不锈钢、钛合金等,高分子材料有聚醚醚酮(PEEK)、光固化树脂等,零部件有芯片、传感器、电机等;中游为设备制造与加工,主要包括诊断设备、治疗设备、清洁设备、辅助设备等;下游为口腔医疗服务,主要是各级各类口腔医疗机构包括公立

2025年06月16日
我国特医食品获批数量中国产占比超95% 其中食品企业占比近半 雀巢表现突出

我国特医食品获批数量中国产占比超95% 其中食品企业占比近半 雀巢表现突出

从市场结构来看,特医食品可分为婴儿特医食品及非婴儿特医食品。2024年婴儿特医食品市场占比超50%,占比为58.2%;非婴儿特医食品市场占比41.8%。

2025年06月12日
中国高生物利用度外用无创慢性疾病药物递送技术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本土企业数量较少

中国高生物利用度外用无创慢性疾病药物递送技术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本土企业数量较少

从全球区域占比来看,全球高生物利用度药物递送技术专利分布呈现多元化格局,美国为全球市场主要地区,2024年专利占比21.1%;欧洲专利仅次于美国,占比14.9%;中国2024年专利占比13.1%。

2025年06月05日
我国创新医疗器械行业:已获批上市产品国产占据优势 其中有源产品占比约61%

我国创新医疗器械行业:已获批上市产品国产占据优势 其中有源产品占比约61%

从获批数量来看,2014-2024年,我国获得批准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315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覆盖手术机器人、心肺支持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2025年1-4月,国内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已达34个。

2025年05月20日
【产业链】我国智慧医疗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智慧医疗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智慧医疗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技术底座,包括技术供应、核心元器件及医疗器械,其中,技术供应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元器件包括传感器、芯片、MCU、电源管理模块等;中游为智慧医疗,可分为智慧医疗服务和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下游应用于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和家庭用户。

2025年05月19日
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集中度较高 CR3市场占比达57% 华大智造份额最大

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集中度较高 CR3市场占比达57% 华大智造份额最大

具体来看,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为华大智造,占比为30.05%;其次为因美纳,市场份额占比为18.89%;第三为牛津纳米孔,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8.18%。

2025年05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