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4年我国电力行业营销的策略探讨

导读:2014年我国电力行业营销的策略探讨,从电能市场的开发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电力企业合理的开发原本就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项目能促进营销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开发具有潜在优势的电能,这将会是电力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进而促进企业电能产品走向市场。

       1 电力营销以计量自动化系统为主要手段

       基于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力相关技术,结合目前已具备建设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的优越条件,各地供电局改变以往传统的发展方向,逐步面向于现代化及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为供电局电力营销建设计量自动化工作平台,简化对各用户电量检测工作的程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具有多项基本功能及高级应用功能,简化总结可分为几大方面 :(1)建立了架构合理、数据集中、功能强大的计量自动化体系。

       (2)实现了多维度的系统权限管理。(3)实现了旁路信息的自动接收并自动计算相关的旁路电量(4)研究线损四分模型体系,自动生成相关线损对象并实现线损的层层动态分析(5)成为了营配一体化系统的坚强支撑。

       因此,实现电力计量自动化统一化能解决因手工记录出现的漏抄、误抄及略抄等情况,避免因抄表数据不准确制约供电局营销的发展。因此,应用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可实时支持供电局的各项管理业务,提高社会效益。

       2 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

       对于各行业而言,员工的综合素质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发展,且能体现企业的形象,因此,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因该行业属于服务业务,为加快电能营销的进程,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对于企业持续性营销具有现实意义。

       无论是小电力客户或是大电力客户,电力企业员工为其提供营销服务,不但加强了与电能使用客户面对面交流的效应,且为下一步分析大电力客户用电情况及管理提供了条件。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营销人员通过市场调研收集的数据分析当前电力市场用电客户的用电情况,于向群众进行电能介绍时,免费为选取该电能者提供智能节能服务,且于客户安装该电能后,为其探讨优化用电的建议。所有用电客户可利用网络登录指定的网站进行查询月度用电量及月收费,同时查阅电力企业根据用电情况而归纳的优化用电建议,用电客户了解用电情况便于总结节约用电的心得体会,从而养成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这无疑是使电力企业与用电客户间达到双赢局面的有效途径。为使全面达到节约用电的局面,电力企业营销人员于指定的网站中向用电客户宣传节约用电的有效措施,即包括采用高效的节电技术及加强节约用电的意识。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单位用电电耗的定额的管理与考核,加强用户用电照明管理,对于非生产类的单位给予节约用电管理。营销人员为强调电力企业的经济力度,应积极开展企业电能平衡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意识与工作素质,尽职责减少各类厂用电及线损的情况,积极改造电网,定期进行整顿工作。为提高使用客户节约用电,对其进行用电知识拓展,告知电能资源回收与利用具有现实意义,能为我国用电资源提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同时满足使用客户对电能的需求。因此,营销人员为加强使用客户合理用电,服务意识起着关键性作用。

       3 重视电能产品质量

       电能产品与国民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状况值得重视。现阶段,虽然我国电能产品以逐渐取代蜂窝煤、天然气、汽油、柴油等能源,在竞争力激烈的市场中站稳的脚跟,但是电能产品的质量应不断得到有效控制与提高才能满足与发达国家的电力开发与营销进行抗衡。目前,我国电力市场中,电能产品已经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况,如果,各电力企业未能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导致出现劣质产品,则电力市场的开发将会面临严重的影响。为解决电能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各电力企业利用一切合理的手段提高本企业的电能产品,从而提升自身在竞争力激烈的市场中的地位,进而高企业经济效益。

       电能产品质量的控制过程中 ,为降低产品质量风险,与实行新产品生产前对该产品的质量风险作出预测与评估,同时召开研讨会,会议内容包括对新产品开发、生产、投入使用等各阶段预存风险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制动控制电能产品风险的应对方案,加强新产品处于各阶段的管理,为电能用户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4 潜在电能市场的合理开发

       对于各行业的发展而言,不仅要实现持续性发展,且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不断优化营销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电能市场的开发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电力企业合理的开发原本就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项目能促进营销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开发具有潜在优势的电能,这将会是电力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前提,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进而促进企业电能产品走向市场。潜在电能是经市场全面、反复调研获取的信息,潜在电能为国民生活与工 作得以正常进行提高有力保障。某一潜在电能的开发、生产、投入使用不仅能拓宽资源利用的空间,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因常用的蜂窝煤、天然气、汽油以及柴油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电能可缓解我国资源使用紧张这一状况,对于我国这一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大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顺利实行潜在电能的开发,各电力企业充分借助于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尽可能的实现潜在电能开发过程、使用达到环保,使用简便、安全、可靠、性能高等标准。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集中度较高 其中CR5已超90%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集中度较高 其中CR5已超90%

从累计装机容量占比来看,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的整机企业有电气风电和明阳智能,累计装机容量占比分别为27.5%和26.4%。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占比最大

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占比最大

市场占比来看,2024年,我国风力发电行业整机制造企业中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占国内市场全部装机的22.6%;远景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明阳智能累计装机容量超过6000万千瓦,占比分别为13.3%和11%;运达股份和东方电气累计装机容量均超过3000万千瓦,占比分别为8.3%和6.5%。

2025年03月22日
我国风电设备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新增装机中陆上装机容量占比最大

我国风电设备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新增装机中陆上装机容量占比最大

从产业链相关企业来看,我国风电设备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主要包括叶片、塔筒、风电机组等,代表上市企业有时代新材、天顺风能、日月股份等;中游为风电整机制造,主要分为陆上风机和海上风机,代表性企业包括金风科技、运达股份、东方电气、明阳智能、电气风电、远景能源等企业;下游为风电场的建设及运营。

2025年03月07日
【产业链】我国无线充电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无线充电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无线充电行业中游参与企业有安克创新 (300866)、全志科技 (300458)、万安科技 (002590)、瀛通通讯 (002861)、绿联科技 (301606)和信维通信 (300136)等。

2025年01月22日
我国分散式风电行业:金风科技、运达股份、明阳智能相关业务占比较高

我国分散式风电行业:金风科技、运达股份、明阳智能相关业务占比较高

上市公司中,金风科技、运达股份、明阳智能与三一重能的分散式风电业务布局最广,这四家企业重点布局在国内外多个地区,覆盖范围广。其他上市公司则基本通过参股方式参与分散式风电业务的经营。

2024年12月19日
我国虚拟电厂行业参与企业相对较少 华为、国电南瑞处于第一竞争梯队

我国虚拟电厂行业参与企业相对较少 华为、国电南瑞处于第一竞争梯队

我国虚拟电厂参与企业较少,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3日我国虚拟电池行业相关企业注册量为655家,其中相关企业注册量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企业注册量分别为83家、83家、75家、69家、36家;占比分别为12.67%、12.67%、11.45%、10.53%、5.50%

2024年12月16日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集中度高 其中电气风电和明阳智能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超50%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集中度高 其中电气风电和明阳智能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超50%

从市场集中度情况来看,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市场集中度高。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海上风电行业CR3、CR5、CR10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68.5%、92.6%、99.8%。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火电行业:2024年前三季度发电量占比高达67.23% 企业业绩方面则呈现分化

我国火电行业:2024年前三季度发电量占比高达67.23% 企业业绩方面则呈现分化

火电是我国最主要的电力能源之一,尽管当前国内正在加快能源转型,但火电仍是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 9月我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火电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4.2亿千瓦,同比增长3.4%,占比达到了44.90%。

2024年11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