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2年校车市场规模统计分析

       内容提示: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2年1月份,全国校车销售1652辆,约占2011年校车产量的四分之一,成为客车市场的亮点所在。

       自2008年起,宇通集团门口就始终停着校车“显摆”。“我就是要创造这种氛围,让人认识到还有学生要坐车。”

  近年来,校车事故频发让学童安全成为中国社会之痛,2011年、2012年,汤玉祥连续带着校车建议上两会。

  2012年,“校车安全”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与社会呼声和政策鼓励相呼应,中国校车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井喷之势,国际校车企业纷至沓来。

  在政府之外,汽车界能就此做出什么贡献呢?

  约4000亿元的校车市场

  “谁购买、谁运营、谁管理、谁监督依然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汤玉祥说,校车规范化建设在国内是个普遍存在的难题。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秘书长佘振清估计,全国校车采购成本有望达到3000亿元,而运营成本有望达到1000亿至1500亿元的规模。

  校车资金从何而来?

  2012年3月5日,在被问到今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是否会有校车经费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回答说:“会有,校车当然要有经费。”他还说,教育经费当中有常规经费,还会新增经费补充薄弱环节,比如地区差距、校际差距和人群不同。

  资金之外,运营问题同样重要。汤玉祥2011年提出“地方政府校车管理运营模式并不完善”,今年继续提:“校车的运营组织还不够专业和科学。”

  佘振清认为,产品与标准都不是校车问题的主要矛盾,最关键的环节是运营,也就是需要明确校车运营的行为规范。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缺乏政策依据和统筹规划,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无人负责也无人管理’的问题。”汤玉祥说。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也曾建议将“以人为本、儿童优先、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原则写进校车安全法律法规。

  国外校车企业也闻讯而来

  2011年国内校车市场强势发力。

  截至2011年年底,宇通校车累计销量近3000台,其中2011年共销售专用校车1717辆,出现井喷式增长,而2012年前两个月已经实现销售1856辆专用校车,超过了2011年销量的总和。

  宇通校车研发从2005年就已开始,在汽车界,宇通集团先走了一步。2007年宇通率先研发推出国内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专用校车“阳光巴士”。 2008年又推出国内第一款长头专用校车。目前,宇通已成为中国校车市场领军企业,宇通校车市场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尤其是在前置发动机专用校车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1%。

  佘振清预计,现有校车运营体系中至少25万辆非专业校车需要更新。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2年1月份,全国校车销售1652辆,约占2011年校车产量的四分之一,成为客车市场的亮点所在。

  国外校车企业也闻讯而来。2012年2月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以全面推介“校车安全标准”为定位的校车展上,国内20多家客车制造商悉数参展,美国校车制造商蓝鸟也高调亮相。

  有预测说,今年市场可能需要4万辆左右校车。宇通今年校车销售基本目标定在了5000辆,奋斗目标定位1万辆。这一销售目标,被市场分析认为是传达宇通对2012年校车市场展望过于冷静。

  国内校车市场究竟有多大?目前引用较广的数据是需求约100万辆至150万辆,购置和运营经费不会低于4000亿元。

  这4000亿元的市场将逐年释放,2012年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目前较难预估。

  需要相适应的校车文化

  校车的春天真的来了吗?目前井喷式的行情主要还是受到2011年校车安全事故影响,以及国家即将出台的政策推动。相比之下,校车市场环境还有待成熟,尤其是校车文化的培育。

  2006年11月,在美国印第安纳首府,一辆悍马撞上了停在路边的无人校车,结果悍马半个车体粉碎,校车安然无恙。自此美国校车声名鹊起,醒目的黄色、大鼻子车头,“客车的设施,卡车的骨架”成为了某种意义上校车象征。

  不是所有的“大鼻子”校车都能和悍马抗衡,一辆能将悍马撞残的校车“成本要达到二三百万元以上”,这不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

  美国校车的真正安全之处还在于其依附于校车文化的各个环节。“一些人还存在‘有校车就安全’的错误认识。保障学童安全,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辆‘钢筋铁骨’的车辆,更需要与之适应的校车文化。”汤玉祥提醒。

  在他看来,要想让校车安全地跑起来,还需要建立系统性的法律法规、车辆运维管理、司乘人员培训体系等。

  根据美国校车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美6至18岁学生乘校车上下学的超过50%。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将校车视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法律形式保证了校车的特殊路权。

  而我国私家车仍然是接送学童的主力军。在2011年12月9日的座谈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负责人亦坦言,每天上下班高峰时段接送孩子的私家车成了交通拥堵原因之一。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有专为校车制定的法律500多项,美国校车安全程度是私家车的40倍。我国对校车的“特权”保障,也初现端倪。不仅在《条例》中有所体现,在一些地方的实际过程中也得到贯彻,保障校车安全。

  汤玉祥认为:“我国校车文化建设和公众意识有待加强。”他建议设置国家“校车日”,建立长效安全教育机制。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重卡行业集中度较高 市场形成多寡头垄断格局 其中中国重汽销量最高

我国重卡行业集中度较高 市场形成多寡头垄断格局 其中中国重汽销量最高

从行业竞争梯队来看,位于我国重卡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中国重汽,销量在20万辆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中国一汽、陕汽集团、东风公司,销量在10万辆到20万辆之间;位于行业第三梯队的企业为福田汽车、大运汽车、江淮汽车、徐工汽车、北奔重汽、上汽红岩等,销量在10万辆以下。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轮胎行业企业竞争现状:赛轮集团、玲珑轮胎营收、产能优势明显 且均处第一梯队

我国轮胎行业企业竞争现状:赛轮集团、玲珑轮胎营收、产能优势明显 且均处第一梯队

从行业竞争梯队来看,位于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为中策橡胶、双星集团、赛轮集团、玲珑轮胎,销售收入在200亿元以上;位于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为三角轮胎、双钱集团,销售收入在100亿元到200亿元之间;位于行业第三梯队的企业为浦林成山、贵州轮胎、森麒麟、风神股份、通用股份、青岛双星等,销售收入小于100亿元。

2024年10月29日
我国冷藏车行业集中度较高 轻卡类型市场销量占比超五成

我国冷藏车行业集中度较高 轻卡类型市场销量占比超五成

从冷藏车细分类型来看,2023年上半年轻卡、重卡和微卡销量占比较大。轻卡以13978辆占市场份额超过五成,同比下降了12.77%;重卡销量次之,上半年销量达7420辆,市场占比达28.85%,同比增长61.8%;微卡位居第三,销量市场占比11.36%。

2024年07月29日
我国混凝土搅拌车行业呈现“两超多强”格局 新能源混凝土搅拌车销量上涨

我国混凝土搅拌车行业呈现“两超多强”格局 新能源混凝土搅拌车销量上涨

市场份额来看,我国混凝土搅拌车市场已形成“两超多强”的竞争格局。2022年三一汽车和中联重科,其市场份额分别为23.99%和15.27%,徐工施维英、中集凌宇、中集瑞江、汉马科技等公司,其市场份额行业排名前十,2022年均低于6%。

2024年07月25日
子午轮胎行业:头部主要为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国际企业  本土企业主要处中尾部

子午轮胎行业:头部主要为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国际企业 本土企业主要处中尾部

从产销情况来看,在2018年到2022年我国子午轮胎产销量均为波动式增长趋势,到2022年我国子午轮胎产量为产量6.35亿条,同比下降3.35%;销量为2.62亿条,同比下降13.53%。

2024年06月14日
我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集中度较低 参与者主要可分为三大竞争派系

我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集中度较低 参与者主要可分为三大竞争派系

无人驾驶汽车,又称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s;Self-driving automobile )、电脑驾驶汽车、或轮式移动机器人,是一种通过电脑系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

2024年06月04日
我国汽车玻璃行业:市场较为集中 福耀玻璃和信义玻璃市场占比超70%

我国汽车玻璃行业:市场较为集中 福耀玻璃和信义玻璃市场占比超70%

从企业业绩来看,在2023年信义玻璃和福耀玻璃营业和利润收入均增长,其中在福耀玻璃近三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为增长趋势,到2024年Q1福耀玻璃营收约88.36亿元,同比增加25.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3.88亿元,同比增加51.76%。

2024年05月17日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私人充电桩增量占比较大 7家运营商份额占比超七成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私人充电桩增量占比较大 7家运营商份额占比超七成

电动汽车充电桩是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提供电力保障的充电设备。

2024年05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