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到2016年,中国将是“金砖四国”中车市供过于求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经历了本世纪初的第一个黄金10年,国内车市终于显现出疲态,但无论海内外汽车企业,对中国车市的热忱却不减反涨,仅在今年,就预计有广汽菲亚特、长安雪铁龙、广汽三菱等多个汽车企业投产,徘徊在外等待国产的还有英菲尼迪、斯巴鲁、捷豹等。姑且不论这些品牌前景如何,单是这些车企新军预计投入产能,就再次引发人们的好奇:中国车市到底能容纳多少汽车?
事实上,行业内关于产能过剩的呼声就一直不绝于耳,直至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对外发布了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目的也是为了规范汽车生产,抑制过度投资。在产能过剩的预警下,新增合资项目能否通过审批?前景变得不是那么乐观。
产能过剩再度预警
对于中国车市2016年的预测来自毕马威发布的第13份全球汽车业高管人员年度调查报告。该调查访问了全球200名汽车业高管人员,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产能过剩及供过于求将是中国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该调查的另一个结论是,中国汽车制造商正通过合资公司及联盟形式拓展海外业务,中国也将继续在全球汽车市场独占鳌头。调查显示,在2016年国际市场中占有率预期将会上升的二十大汽车制造商之中,有9家是中国品牌,包括吉利汽车、上海汽车及奇瑞汽车。
在汽车产业大投入、大产出的背景下,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直至2011年,国内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是世界汽车大国中最多的。由于过去两年国内车市形势大好,汽车厂家纷纷扩大产能,一些新建项目可望在这两年投产。仅在去年就有东风日产、北京现代、一汽丰田、一汽-大众、华晨宝马等企业的新项目落成或上马。
虽然去年境况不佳,但自主品牌扩产步伐的节奏一点都不慢。比亚迪、吉利、奇瑞、华晨、江淮等自主品牌的十多个工厂基地在全国各地建厂。按照规划,2012年自主品牌产能将与合资车厂齐平。据不完全统计,仅轿车就将达到1500万辆甚至更多。但从去年车市动态来看,国内车市已经从过去的激情井喷回归理性增长阶段,即使按照8%的乐观增长预期,到2015年乘用车将有超过150万辆的产能放空。
高门槛挡住风险
无独有偶,在毕马威发出产能过剩预警的一个月后,行业主管部门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业内人士认为,新《目录》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国内持久不衰的合资企业热。
早在2011年国内兴起跨国车企投资热潮时,就有业内专家警告,中国汽车发展是否会陷入“巴西模式”陷阱。“巴西模式”的两个显著特征是:外资占绝对主导地位以及大量产能闲置。甚至国家统计局警告:“汽车特别是轿车的新产品开发和推出的重要环节,基本上被外商所控制,我国汽车企业有沦为跨国公司附庸的危险”。
虽然如今国内车业并没有出现完全被外资控制的情形,但当时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全国乘用车联席会数据显示,目前国产轿车70%是由合资企业生产的,合资车企利润占整个汽车市场的66%左右。即使是国内大企业集团,利润绝大部分也来自于合资生产。在尝到利润甜头后,也极大激发了扩大产能的冲动。
新《目录》的出台,理论上将使无序上项目、扩产能的风险大大降低。而新目录的直接关系方,则是去年合资传言不断的斯巴鲁、捷豹路虎项目。富士重工社长吉永泰之近日在记者会见中承认,中国市场并不乐观。他表示“形势很严峻,正在就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表达了有可能改变计划的想法。而此前的奇瑞与捷豹路虎合资项目,或许也同样面临着审批不通过而被迫下马的可能。
到2016年,中国将是“金砖四国”中车市供过于求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