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1年进口车国内销量大涨情况分析

        内容提示:上半年,中国进口车销量达39.5 万辆,同比增长36%,上牌量居高不下,而国产车销量的增长幅度只是进口车的零头——3.35%。对此,卢梅奎表示,随着合资品牌的扩张,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被削弱。进口、合资品牌越来越重视低级别市场的消费需求,不断开发新车型,消费者品味相应地提升,选择更加多元化。另外,自主品牌的车型用户对使用成本更为敏感,随着购置税、车船税、油价、停车费等成本的不断增加,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明显削弱。从限购的一线城市来看,一旦用车成本增加,进口车型受到欢迎也不足为怪。而且二三线市场购车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除价格因素以外,汽车质量、售后服务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总体来看,自主品牌在品牌附加值上仍弱于进口品牌。此外,卢梅奎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大步发展,国民购买力上涨,消费者对更高品质的高级消费品的需求加大,这也是进口汽车开始受到偏爱的原因。

        每年的7 月,都是汽车市场的传统淡季,今年,中国汽车行业等来的依旧是一个“苦夏”。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公布了7 月份产销数据。7 月,中国汽车产销环比呈一定下降,同比小幅增长,其中,商用车产销环比降幅明显大于乘用车。1 月至7 月,汽车累计产销超过千万辆,同比增幅较上半年温和回落。

        自主品牌遇冷

        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7 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6.56 万辆,环比下降18.14%,同比下降3.2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6.13%,占有率环比下降4.13 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79 个百分点。中汽协助理秘书长朱一平对此表示,7月是汽车产销传统淡季,多数企业进行设备检修和高温放假,影响产销总量。“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汽车产销态势符合预期。汽车产销低速增长;多数车型环比回落,同比乘用车好于商用车;1.6 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他说。当然,目前汽车自主品牌市场的不给力还包含其他方面的因素。

        天津一汽工程师卢梅奎对记者表示,中国市场自主品牌汽车销售的下降,除了传统的季节性因素外,国家的政策导向与政策扶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由于汽车产业产能过剩,国家对汽车制造行业的鼓励政策退出。另外,国家加大了对整个行业的的宏观调控,之前出台的对这个行业的利好政策不是已结束,就是即将到期,这使得产销下滑很大。”卢梅奎说,“ 此外,国家鼓励购买和使用小排量汽车的政策至今发挥出实际作用,造成1.3升以下乘用车市场萎缩。

        目前,节能车标准和补贴的政策开始出现变化,而且合资企业强势挤占自主品牌市场,政府仍没有明确的采购自主品牌汽车政策等因素,都使自主品牌厂家在市场回调中不堪一击,随着合资品牌的扩张,自主品牌相对成本优势削弱。这些都导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下降。”目前看来,在产销数据上,自主品牌在过去的几个月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但业界对其将来的发展并不悲观。

        中汽协秘书长董杨此前表示:“我觉得也不能就此断言自主品牌会衰退下去。我相信,自主品牌在小排量、低价位方面还是有优势的。但是,自主品牌要经受住考验,应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进口汽车迎来“春天”

        在自主品牌汽车销售下降的同时,进口汽车在国内市场却迎来了“春天”。据中汽协统计显示,7 月,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销量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23.16% 、18.12% 、11.51% 、8.33% 和2.75% 。与上月相比,日系乘用车继续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市场份额提高了4.47 个百分点,表现较为突出。

        上半年,中国进口车销量达39.5 万辆,同比增长36%,上牌量居高不下,而国产车销量的增长幅度只是进口车的零头——3.35%。对此,卢梅奎表示,随着合资品牌的扩张,自主品牌的成本优势被削弱。进口、合资品牌越来越重视低级别市场的消费需求,不断开发新车型,消费者品味相应地提升,选择更加多元化。另外,自主品牌的车型用户对使用成本更为敏感,随着购置税、车船税、油价、停车费等成本的不断增加,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明显削弱。从限购的一线城市来看,一旦用车成本增加,进口车型受到欢迎也不足为怪。而且二三线市场购车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除价格因素以外,汽车质量、售后服务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总体来看,自主品牌在品牌附加值上仍弱于进口品牌。此外,卢梅奎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大步发展,国民购买力上涨,消费者对更高品质的高级消费品的需求加大,这也是进口汽车开始受到偏爱的原因。

        汽车出口涨声响起

        不仅是汽车进口,中国汽车出口也在美债、欧债危机阴云密布的大环境下,出现逆市上升的现象,与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销售临界“冰点”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据中汽协公布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显示,7 月,国内汽车企业出口量达到7.33 万辆,同比增速为57.70%,出口量在6月份创出新高后虽有所回落,但仍超过7万辆。7 月份的上佳表现使得今年前7 个月出口共计45.44 万辆,同比增长57.30%。

        卢梅奎表示,在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欧美汽车企业陷入困境,部分市场竞争力下降。而中国车企提供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技术水平日渐提高,在国际市场回暖时抓住了机遇。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 月,中国汽车已出口至174 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数量位居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巴西、阿尔及利亚和俄罗斯。“ 中国汽车出口出现逆市上升是由于中国汽车企业对于出口市场的定位比较准确,在小排量、低价格车型的制造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低成本、大规模、高效率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具备的要素,使其在国外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卢梅奎说,“国际汽车巨头尚无暇顾及亚非拉和部分欧洲市场,而中国汽车却将目光锁定在这些地方,并很好地把握了自己的定位,凭借物美价廉的产品特征,它们的确很受欢迎。”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企业竞争程度高且境外业务扩张加速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企业竞争程度高且境外业务扩张加速

市场集中度来看,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CR3约为11%,CR5约为13%,CR10约为15%,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2025年04月17日
我国汽车电子行业新增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且增速加快 动力控制系统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汽车电子行业新增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且增速加快 动力控制系统为最大细分市场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汽车电子需求的增加,而这也让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我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0973亿元,同比增长12.2%。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混合动力汽车行业渗透率持续攀升 PHEV市场中比亚迪销量领先 REEV中理想销量最高

我国混合动力汽车行业渗透率持续攀升 PHEV市场中比亚迪销量领先 REEV中理想销量最高

从市场结构来看,2024年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细分产品结构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占比约70%,增程式电动车(REEV)占比16%。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二手车行业市场高度分散 细分市场来看新能源二手汽车占比约5%

我国二手车行业市场高度分散 细分市场来看新能源二手汽车占比约5%

从区域分布来看,截至2025年1月,山东、河南、广东的二手车经营企业最多,数量存续/在业的分别有6.5万家、5.1万家和4.9万家;其次是湖南、江苏、山西、浙江、安徽、河北,企业分别有3.5万家、3.4万家、2.9万家、2.6万家、2.5万家以及2.2万家。

2025年03月18日
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上市企业对比:部分企业拓展境外市场 长城汽车净利润大幅增长

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上市企业对比:部分企业拓展境外市场 长城汽车净利润大幅增长

区域分布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分布广泛,其中安徽省拥有4家上市公司,北京市和广东省均为3家,重庆市2家,吉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湖北省、福建省、海南省、江西省、河南省均为1家。

2025年03月01日
我国汽车芯片行业:中高端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占据 国产企业多布局于中低端市场

我国汽车芯片行业:中高端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占据 国产企业多布局于中低端市场

汽车芯片是汽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汽车行业市场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的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3年我国汽车芯片行业市场规模从739.2亿元增长到了850亿元,预计2024年我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905.4亿元,同比增长6.5%。

2025年02月08日
【产业链】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产业链】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产业链图解及上中游相关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产业链上游为汽车消费市场,包括汽车生产和汽车销售,汽车生产通常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汽车销售包括经销商、整车厂、分销中心、区域代理等;中游为汽车后市场,包括汽车租赁、汽车用品、汽车养护与维修、汽车金融、报废汽车回收和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下游主要为消费者,即车主。

2025年02月08日
我国汽车智能视觉行业:广东省相关企业数量遥遥领先 中高端车型渗透率更高

我国汽车智能视觉行业:广东省相关企业数量遥遥领先 中高端车型渗透率更高

从细分市场占比来看,2023年中国汽车智能视觉市场由车前大灯、车尾灯、内饰灯组成。三者市场规模分别为534亿元、249亿元和105亿元,市场占比分别为60.1%、28.1%、11.8%。

2025年01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